人民日报整版讨论: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与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成为推动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的重要力量。从现实情况看,信息化发展状况事关国家竞争力和民族未来。2018年4月, 同志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占据信息化发展制高点,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我国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信息技术发展快、渗透性强、影响面广。当前,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的交叉融合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近年来,信息化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我国信息化发展正形成自己的优势,面临难得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高速互联、泛在移动、天地一体、智能便捷、综合集成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形成并不断完善,为我国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得益于计算能力、存储资源、网络带宽、算法演进、大数据积累等方面的快速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异军突起。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与各行各业的创新活动日益紧密结合,而且不断从网络空间向实体空间扩展,驱动新业态层出不穷、传统业态升级换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我国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创造了条件,促进我国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媒体等一大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而这些产业发展产生的技术需求又为信息技术的创新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5G的商业化应用将进一步拓展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与广度。目前,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正从技术标准化和网络测试阶段转向试商用部署阶段。2020年我国5G将实现商业推广,2025年我国5G用户预计将达到亿级规模。5G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将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从交通、工业、农业到生活家居、健康管理,5G都将发挥重要作用。5G的商用推广不仅能提升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和智能设备的技术水平,还能加速半导体、车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成为开启万物互联、深度融合的“万能钥匙”。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把我国信息化发展提升到新高度。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人工智能推动电子政务从信息型、交互型、业务型向感知型方向发展,已逐步应用在身份认证、在线客服、信息检索、行政审批、辅助决策、应急处置、态势感知等各个政务公共服务领域,大幅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良好的基础与条件。从构成人工智能的三要素——算法、算力、数据来看,近几年全世界皇家永利机器学习算法的论文有超过1/3是我国学者发表的;我国“天河”系列、“太湖之光”等超级计算机的计算速度世界领先;我国医疗、金融、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数据不仅数量大,而且数据获取能力强。我们要注重人工智能核心算法的突破、大数据和应用场景公共平台的建设,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跃上新的台阶。
着力解决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我国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必须正视挑战,着力解决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解决好主要问题,才能更好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问题。尽管我国在电子商务、智能终端、5G、超级计算机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并行甚至引领的位置,但也应清醒认识到,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优势仍然是局部的,而且并不稳固,特别是核心芯片与软件受制于人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尚未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赖。最近,美国提出了“电子复兴”等计划,要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大规模长期合作,大幅度提高各类商用和军用电子系统的性能、效率和能力。这些计划关注的重点包括:用于电子设备的新材料、将电子设备集成到复杂电路中的新体系结构和软硬件设计上的创新等。我国应在信息化关键核心技术上奋起直追,努力掌握信息化的主动权。
网络安全问题。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当前,传统网络边界越来越模糊,新型网络攻击愈演愈烈,有增无减的网络安全威胁干扰和破坏着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网络安全问题还对民生造成严重影响,网络金融诈骗、隐私泄露等事件频频发生,对民众危害巨大。近年来,我国对网络安全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加大了支持力度,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拟态安全、威胁情报等领域已经进行布局,同时与人工智能、金融风控、5G等相关领域形成相互支撑。应进一步在这些方面加大力度,在信息化过程中做到发展与安全相辅相成。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问题。信息基础设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无形的“大动脉”,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城乡之间互联网普及率仍有较大差距。不同区域之间信息化程度差异也比较明显,东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失衡的局面亟待改变。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要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防止形成“数字鸿沟”。
信息化理念滞后问题。当前,一些地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识还停留在通信应用、图文处理等低端层次,缺乏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管理水平、企业生产效率等的理念与能力。一些基层政府和普通群众信息化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信息技术普及还不到位,致使许多信息基础设施处于闲置状态。还要看到,一些地区和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是分头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顺畅,在管理、财务、人事等方面形成“信息孤岛”,造成资源无法共享、信息资源闲置,为未来信息化升级换代埋下隐患。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信息化理念,注重统一规划,更好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作用。
信息领域基础理论“变道超车”问题。当前,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正处于拐点期,亟待突破。2018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皇家永利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融通创新发展。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边界现在已经越来越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这更要求我们打通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相衔接的绿色通道,力争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实现新突破。科技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基础理论突破,很难有技术突破;没有大规模的技术积累,就无法产生爆发性创新。我们必须积极布局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在信息领域基础理论方面实现“变道超车”。
2
信息化是现代化的战略引擎
李建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副校长
信息技术可以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深度融合,蕴含着驱动现代化的巨大潜能。信息化是现代化最新的时代特征,其重要意义就是在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方面大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现代化。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必须准确把握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所起的战略引擎和战略导向作用。
信息化与现代化同向同行。现代化是几百年来世界各国竞相努力的方向。现代化的推进方式可以理解为经济社会发展各要素的不断“集成”和“升级”,在横向上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在纵向上有以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化、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现代化。不难发现,无论从推进的方式、进程还是目标来看,信息化都与现代化高度契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化从发展之初就与现代化紧密相连,就承担着驱动现代化的重任。当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各国都普遍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将信息化作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信息化的基本方式就是互联互通,让信息充分流动共享。信息化通过主动扩展或者倒逼,将越来越多的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纳入其中,通过技术升级、流程优化等手段,不断提升效能、释放红利,推动现代化进程。
信息化与现代化各领域正在发生“化学反应”。从我国二十世纪60年代正式提出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到 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不断深入。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各领域的关联与耦合更加紧密,构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化体系。信息化以信息为核心,通过信息的流动与处理,实现万物的互联与协同,让工业更加智能,让城市更加智慧,让农业更加精细。信息化还能优化治理结构、更新治理理念、提升治理效率。当前,信息化与现代化各领域正在发生“化学反应”,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对社会的影响也将从物质和制度层面进一步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当前,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融自然智能、人工智能、集成智能为一体的新的智能科技学科正在兴起,它必将改变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根本性突破。当前,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但是,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我们仍然受制于人,这是我国信息化亟须解决的问题。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信息化的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网络信息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技术潮流,并且极有可能彻底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如果在该领域不能紧紧跟上时代步伐,不仅是科技方面落后的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再如,云计算是未来的基本计算方式,我国近年来在云计算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未来仍需在底层芯片和核心软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完全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买不来,只能靠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获得。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技术创新规律,下大力气突破信息化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让信息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3
推动各领域各行业业态重塑和格局调整
信息化具有全域赋能作用(大势所趋)
王世伟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副理事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这一宏伟奋斗目标,需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正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我们要深入把握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努力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
深刻认识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驱动器。近年来,信息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3D打印、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四化同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动能,推动各领域各行业业态重塑和格局调整,正在成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主导力量,成为现代化持续深入发展的强大驱动器。从实际情况看,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都需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信息化不仅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占据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这从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先导力、驱动力、辐射力中可见一斑。面向未来,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把信息化摆在重要位置。
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全域赋能作用。信息化具有全域的渗透性、交织性和融合性特征,正在对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全域赋能。工业互联网、全域旅游、无纸通关、移动支付、一网通办、城市大脑、远程医疗、智能养老、智慧法庭、公共文化云……各领域各行业的创新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化的全域赋能作用。信息化的全域赋能体现在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个领域。一个港口,可以依靠信息化大脑神经系统,为码头提供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管理,成为无人码头;一个法院,可以依靠信息化实现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成为智慧法院,不断提升审判能力和审判效率;一个医院,可以依靠信息化便捷地收集、存储、处理患者信息,不但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医疗服务,还可以为患者提供远程医疗服务。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就要把握信息化的全域赋能作用,依靠信息化推动各行各业提质增效,为各行各业发展插上智慧的翅膀。
积极应对信息化带来的新挑战。信息化在为现代化带来千载难逢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四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9.6%,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如此巨量网民是社会信息化的坚实基础,但对国家治理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挑战。比如,网络空间既充满正能量,也有不少有害信息,对网络治理提出了很大挑战。又如,个人信息保护是信息社会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一些国家发生的大规模个人信息数据泄露事件警示我们,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加强个人信息保护。还要认识到,信息化发展使整个社会运转都依赖信息网络的支撑,一旦网络遭到攻击,就可能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做到未雨绸缪、关口前移,筑牢网络安全的屏障,从技术、法律等方面入手积极主动加以防范。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上一条:大力推进制造业创新,构筑强大国内市场坚实基础 下一条:多项硬举措破解融资难题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