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工单位“七类人员”中,实习人员是保密管理的薄弱点,部分单位对待实习人员的保密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人员控制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之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喜欢“随手拍”的“90后”实习生更成为保密工作关注的焦点。
实习生朱某,与某军工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书》,进入该企业实习,朱某在该企业先后接受过两次保密教育培训并签订了保密承诺书,短期通行证件上也注明了通行范围,限定了其活动区域。由于该军工企业正在研制的某型号在国内尚未解密,在同学的怂恿下,朱某抱着炫耀的心理应允将该型号拍摄给大家看。朱某跨越了对其限定的通行范围,私自进入型号试验科研生产区,违规对试验现场拍照,被现场安保执勤人员当场抓获。
在该案例中,实习生朱某的保密纪律观念固然值得批评,但企业本身的管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什么两次保密教育培训都没有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值得所有保密单位认真思考。每个企业应该非常清晰地了解招聘实习生的根本目的、他们能做的工作以及有没有专人作为师傅在进行传帮教的同时对实行生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指导。在实习生进入实习状态前,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入职培训,是否签订了保密协议,是否明确告知了哪些属于机密的范畴,是否让实习生清楚明了违反保密规定带来的处罚。如果这些管理措施都能到位,将大大降低泄密的可能性。
来源:中国航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