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锤炼专业技能 传承石油精神 践行能源使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2级生产实习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6日      作者:杨辉廷、丁熊     编辑:李明科     审核:赵晓明     浏览:[]

2025年7月5日,我院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22级同学圆满完成为期两周的校内、德阳、江油三地的生产实习。从新都校内的钻井地质设计到江油川西北气矿岩心岩屑描述,从气矿入矿教育到采气生产现场学习,从虚拟仿真平台的沉浸式体验到红色教育基地的精神洗礼,这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实习不仅让学生们夯实了专业技能,更在石油精神与时代使命的交融中,铸就了新时代地学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科学组织夯基础,校企协同育英才

实习前夕,学院和实习队精心组织了动员大会与安全教育专题会。副院长赵虎强调:“安全是实习的首要前提,要将严谨态度融入每一项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带队教师团队围绕实习目标、安全防范、任务分工展开专项培训,通过安全案例剖析、预防措施分析、实习纪律告知,为学生筑牢思想与安全双重防线。

实习队严格执行“三统一”管理标准,依据《生产实习教学大纲》制定详细实习实施计划。面对暴雨、高温等可能出现的突发挑战,老师们制定了多套实施预案,为顺利完成生产实习各项核心任务提供了坚实保障。川庆钻探公司地研院企业专家吴家杰带领学生分组开展实战化钻井地质设计,从资料整理分析到设计方案汇报,全程以行业标准严格要求,通过团队协作,在实战中培养工程思维和锤炼工程设计能力。


 

图1 实习队开展钻井地质设计(左图为分组开展工作,右图为成果答辩汇报)


二、虚实结合强技能,科技创新赋动能

在虚拟仿真技术的赋能下,实习突破传统模式,开启“虚实结合双线实训”新模式。中石化西南石油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全尺寸钻井模拟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还原井控、起下钻等高危作业场景。唐千同学在远程操控台体验钻井流程后感叹:“虚拟平台的沉浸感让我仿佛置身真实井场,这种科技感十足的实训让我对油气勘探开发和地质工程一体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线下实践同样精彩。在江油岩心岩屑库,同学们分组协作完成了岩心和岩屑观察描述并绘制岩心、岩屑录井图,切实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动手能力,夯实了地质基本功。在德阳实训基地,同学们近距离观察学习井下钻具、泥浆循环系统、地质录井流程,现场技术人员结合钻井虚拟仿真平台所学,详解钻井与录井设备原理和流程。实习队还将课堂延伸至采气站、集输站,通过分析现场生产数据,绘制综合采气曲线,将课堂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动静态储量计算、气井动态分析和风险研判的动态地质分析实际能力。


图2 生产实习队江油、德阳两地实习过程掠影


三、红色基因融入血脉,石油精神薪火相传

实习队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在川西北气矿入矿教育中,师生们学习“精细为魂、创新驱动”的川油精神,感悟老一辈石油人扎根荒漠、鏖战气田的奉献情怀。90岁高龄的原川西北气矿总地质师庞家黎亲授党课,讲述川西北油气勘探从筚路蓝缕到突破跨越的历程,一句“党员就要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令青年学子深受触动。

在梓潼“两弹城”,师生们参观邓稼先旧居、两弹历程馆,聆听老一辈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感人故事。有同学感慨:“先辈们用算盘敲出原子弹,我们拿什么守护新时代我国的能源安全?”这趟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爱国奉献、能源报国”的信念在年轻心中扎下深根。实习队临时党支部书记丁熊表示:“‘两弹一星’精神与石油精神一脉相承,都是科技报国、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

在江油红军文物陈列馆和烈士陵园,全体师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深情瞻仰烈士纪念碑铭文和碑刻,表达对先烈的怀念与敬仰,重温了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难忘岁月,深切感受了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和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图3   瞻仰两弹元勋邓稼先旧居留影                           图4   瞻仰江油烈士陵园烈士纪念碑留影


四、结束语-以山川为书卷,以精神为灯塔

从虚拟仿真到钻井井场,从地质数据到精神丰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学子们在生产实践中读懂了“科技报国”、“能源报国”的深刻内涵。这场为期两周的实习,不仅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学习,更是一场精神的远征——在石油精神的薪火传递中,新时代的地科学子们正蓄势待发,准备书写属于他们的能源篇章。(图/丁熊、杨辉廷 文/杨辉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