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西南石油大学2014—2015年度十大杰出研究生 宋睿
个人简介
宋睿,男,汉族,生于1987年5月,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博连读生。本科获得工学学士与文学(英语双学位)学士学位,并通过英语国家四、六级考试,计算机国家二级考试。博士阶段担任班级团支书及青年委员,悉心为同学服务,积极协助各个部门开展院里的活动。博士课程平均成绩为89分,班级综合排名1/22。在完成既定课程学习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在导师刘建军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170《应力作用下储层孔隙结构演化及其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及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5013-006-004《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界限研究》等课题,开展了围绕微观尺度渗流机理为核心内容的研究工作,主研基金项目荣获2015年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报告奖。博士阶段共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6篇,公开发明专利两项,同时以第七获奖人的身份(7/15)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申报项目名称:岩石非线性流固耦合理论及其工程应用),另以第一学生作者身份出版英文专著(Investigation of fluid flow in fractured 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 coupled with geostress)一本。在国内外渗流力学会议上做分会场报告四次。连续三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届省优秀毕业生”,此外还荣获西南石油大学“十大杰出研究生”、“十大学术成就奖”、“一等学业奖学金”多次、“校长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称号。
迈步科研之路 梦想成于求实
1、合理选题
我研究生入学的时候也怀揣着所有研究生所共有的一个梦想:尽早发表自己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于是在导师给定了题目以后,我在研一上学期除了做文献调研外,还结合前人的算例前后分别学习了comsol, eclipse和Fluent三个软件;前辈是用comsol算的,属于有限元法,我就用comsol再现了一遍;最初的想法是,我可以用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再算一遍,多少有点新意:至少自己选了不同软件;在用Fluent练习的时候我发现算例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当时我选择了改进数学模型,但同时也简化了物理模型,撰写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我后续的研究则是如何朝着更好的物理模型和更精确的数学模型的方向逐步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科研的道路注定不是一条平坦大道,会遇到各种困难,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自己不懂的但是别人研究过的;自己可以改进的;没有人做过的。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会做好文献调研并认真学习;第二种情况是我现阶段正在做的;第三种是我希望自己今生可以做的。在这个过程我感受到,科研成果的大小与所遇到的困难直接相关,所以需要不畏艰难;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唯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稳,不能好高骛远。
2、积极交流
科学研究不能闭门造车,积极的交流可以拓宽研究思路,博士阶段平均每年我参加了2-3次领域内学术交流会议,从听众到作分会场报告,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得到了快速的成长:2013年暑期参加第十二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会议时,与赫瑞瓦特大学的马景升教授的交流让我意识到自身研究的不足,并在他的建议下寻找新的解决思路并撰写了相应的论文,在2014年初的时候成功中稿一篇SCI论文。
此外学校组织的大型讲座和会议,在有时间的前提下我都会去听一听,因为每次我自己做分会场报告的时候总会把自己最新做的东西展示出来,以己度人,我觉得这些被邀请的专家也是这样的,听这样的报告让我可以了解到该领域的新进展,省去了调研大量文献的繁琐过程;有时候报告也会带给我一些新的启发,例如2014年我在校医院听了一场皇家永利 “肿瘤的诊断及治疗”的学术报告,我发现肿瘤诊断过程中采用的PET-CT成像然后重建的过程与我做的岩心CT重建工作是类似的,在闲暇的时候我利用人体CT图像重建了一个人体腹部骨骼的模型,分析了其在冲击载荷下的受力情况并撰写了相应的论文,今年10月份这篇文章已被一个医学杂志接受。通过这个过程,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专业是相通的这个道理。
我还积极参与实验室组织的交流汇报,也经常与其他专业的同学讨论,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术业有专攻,每位同学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相互合作会让双方受益:在一次皇家永利天然气革命的学术报告上,我和石工院一位同学在交流之后觉得专家讲到的单目标优化可以改进为多目标优化,于是我们两个人合作了一篇文章,现正在投稿中。与同行、同学的交流多了,自己的视野也变得开阔,也拓宽了朋友圈,最终提升了自信并促进了交流。
3、持之以恒
成功最终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努力,离不开个人不懈的奋斗。在读研伊始导师曾多次告诫我枯燥的科研生涯需要研究者的专注,要坐得住,沉下心来。在我的研究生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看文献、记笔记、做实验和调算例。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把自己看过的文献分门别类存放,并标注上自己最易辨认的题目,把学术交流和文献阅读得到的思路和方法记下来,坚持记录、分析和总结成败的原因。科研之路不可能一直顺风顺水,我上面提到的皇家永利渗流会议的故事有着意外的情节,从2013年9月我希望自己能编程获得一个更接近真实的物理模型,但到年底我的工作没有一点起色,只得到17个失败模型文件夹;2014年年初的时候我换了一种思路,用一种折中的方法发表了一篇文章,就是上面曾提到的,但这个模型并非最初所想的那样好;于是在2014年暑假的时候我重新转回了2013年的思路,又经过6个月才完成最终的算法和编程,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小论文和博士毕业论文。我始终相信“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道理,坚持到取得成果的时候,枯燥的科研道路终会出现亮采。
(责任编辑:王申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