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我院教师赴汶川开展实践教学专题教研活动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9日      作者:基础地质教研室     编辑:     审核:     浏览:[]

为提高青年教师的野外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促进地质类专业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和野外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我院基础地质教研室于2015年4月25日至26日组织全体教师赴汶川开展教学专题考察活动。在为期两天的考察中,教研室一行17名教师对汶川地区典型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现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分析,并对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汶川位于四川西北部边缘,属高山峡谷地貌,构造位置上位于龙门山断裂带,区内有三条主要大断裂(青川-茂汶断裂带、北川-映秀断裂带、江油-灌县断裂带)呈北东-南西方向斜穿全县,县境及邻区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图1)。

图1 地震造成的影响至今仍可见到

在考察过程中,构造地质专家陈伟教授、胡明教授和地质灾害专家苏培东教授就地质考察的主要内容对教研室年轻老师进行了指导。陈伟教授就区内茂汶断裂进行了重点介绍,陈教授认为,茂汶断裂带位于龙门山陆缘活动带内,是龙门山后山断裂带其中之一,是一个由多条断层组成的一个构造应变强化地带,也是一个具多期活动性的断裂带,汶川8级大地震的发生与此断裂的活动有重大关系(图2);胡明教授介绍,汶川境内岷江被茂汶断裂带穿过,从地貌上看岷江两侧形成一深切的峡谷地貌(图3),茂汶断裂附近岩体的强烈揉皱变形现象(图4)、断层角砾岩(图5)以及断层带内石英劈理(图6)的存在等现象均表明了该断裂的存在。

图2 汶川地质构造剖面图

图3 岷江沿茂汶断裂带穿过,形成一深切的峡谷

图4 岷江沿岸茂汶断裂带附近岩体的强烈揉皱变形

图5 岷江沿岸茂汶断裂带附近断层岩

图6 断层带内发育的石英劈理

考察期间,在沿途观察灾害地质现象过程中,地质灾害专家苏培东教授介绍了汶川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特点、野外灾害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灾害防治方面的内容。苏教授解释说,汶川地区属高山峡谷地貌,高陡边坡上裂隙及风化作用较强,在断裂构造活动的影响下,岩体稳定性普遍较差,为地质灾害多发区,目前沿途随处可见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都属于汶川8级大地震的震后次生灾害,具有灾害规模大和集中群发性特点;苏教授认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产生与分布不仅和岩性有关,而且和断层线、褶曲轴部、节理裂隙带等构造有关;在汶川震区,广泛分布花岗岩、灰岩、砂岩等硬质岩石(图7),在岷江两侧高陡斜坡区可见多处滑坡,且绝大多数巨型、大型滑坡都主要发生在硬质岩石分布区(图8);崩塌主要发生于高陡的硬质基岩斜坡中,以高位大型崩塌为主(图9),整个汶川小规模块石崩落、抛射现象随处可见,数不胜数。震后由滑坡、崩塌等形成的巨量的沟谷和斜坡坡麓堆积物,也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图10)。

图7花岗岩及其内部发育的节理

图8 岷江沿岸大型滑坡现象

图9 岷江沿岸硬质岩石崩塌现象

图10 高陡边坡上的冲沟

在本次野外地质教学考察过程中,教研室老师之间相互探讨了地质类课程野外实习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手段及措施等。通过此次考察,进一步促进了教研室各位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的野外工作技能,有效提高了地质类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水平。

(责任编辑:王申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