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地科院2020届优秀毕业生专访——汪尧:“事在人为,知识改变命运”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30日      作者:     编辑:地科院研宣部     审核:     浏览:[]

六月毕业季,栀子花开香。往年六月的西南石油大学绿茵场上,毕业学子正在参加学位授予仪式。今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云毕业”、“毕业照P图”成为不少毕业生的纪念毕业的方式。众多优秀毕业生中,我们有幸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进行了采访。

结缘石大九载春秋,不忘初心持续前行。

2011年,来自四川遂宁的汪尧被西南石油大学城市地下工程专业录取,他与西南石油大学九年的校园故事就开始了。当初,他以专业成绩倒数第三的高考成绩与西南石油大学结缘,但进入大学的初始排名并没有决定他人生的排名,在明确自己想成为一名高校教师的目标后,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信心。2015年,通过本科学习生活的拼搏奋斗,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获得了四川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和推免研究生等荣誉。

打开研究生学习之路的门,也是敲开他科研工作的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激情高昂的学习态度,增大知识储备为自己的科研工作“添砖加瓦”。2017年,他深思熟虑做了一个重要决定——硕博连读,这对他的人生来讲是个不可思议的拐点。踏上博士生的学习,就是开始“满心为科研”的征途。海量阅读文献、做实验、处理大批量数据、多次修稿甚至直接被拒稿,这都是他曾经历过的,亦是多数博士生的真实写照。他表示:这都是博士学习阶段会遇到的问题,只要持续向前不懈怠,那么成功不在此时,就会在彼时。

一丝不苟钻学术,科研精神代代传。

“搞科研,做研究,要不空不松,从严以终” 。早在2015年做本科毕业设计之时,汪尧就得到刘建军教授悉心指导,在后来五年硕博生涯中,刘老师作为指导老师一直为他的科研引路指航。他表示:“刘老师一丝不苟的科研精神一直影响我。科研工作就是要执行力和严谨细致:执行力就是要将整理出来的文字、图表变成可视化成果,尽快形成一篇文章;研究细致就是做事不马虎,因为纠错的成本是会累积。这种习惯一直伴随着我,让我的科研工作顺利进行。”

正是拥有这种良好的科研习惯,他在课程和科研上都取得丰硕的成果。他在硕博连读期间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西南石油大学“十大杰出研究生”、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皇家永利铜奖;共发表期刊论文13篇(SCI2区收录3篇,3区收录2篇,4区收录2篇,EI收录4篇,CSCD核心2篇),会议论文6篇,公开发明专利7项,美国专利1项。同时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到课题组多个科研项目中(主要以国家重大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的6项)。

学习兴趣并驾齐驱,全面发展造就未来。

“劳逸结合,事半功倍”。博士阶段的生活是枯燥且艰辛的,日复一日的科研工作是耗费脑力和精力的双重考验。为了适当给脑子“放个假”,他坚持用运动给身体“充电”。因为喜欢踢足球,他加入了院研究生足球队,连续两年蝉联院足球联赛冠军。他说:“只要我有空闲的时间,我就会踢足球或者跑步健身,平常时间也喜欢看美剧。”

此外,他还有丰富的学生工作经历,担任了博士班团支书和博士生研究生会成员。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口才,认识了其他优秀的同学,还结识了有趣的灵魂,扩大了自己的交友圈。他说:既然选择一件事,就要把他做到最好。

最后,汪尧用四个词总结了自己的校园生活,他说:“一是感恩关怀,九年的学习生活里,感谢母校给了我一个发展平台,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关怀备至,导师更是为我的科研保驾护航。二是脚踏实地,科研容不得半点马虎,踏实走下去,我真的收获颇丰。三是交流合作,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和课题组师兄弟的团结合作,才让我能够在科研上开花、结果。四是充实丰满。博士阶段的三年真的是很充实、很累,让我从一个科研新手,逐渐成长为独挑大梁的项目课题主心骨。”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汪尧师兄用九年的时间去蜕变,印证了“事在人为,知识改变命运”,成功都是一步步积累而来的。毕业意味着结束却也代表新的开始,祝福所有2020届的毕业生们开启新征程,也希望所有迎上的“后浪”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图/汪 尧 文/王 燕 周增园)

汪尧个人照

专利材料

第五届皇家永利“互联网+”获铜奖

首届“能源、智慧、未来”创新创业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