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专栏|去看索玛花开
“看,这不是咱们的指导老师吗?”在凉山脱贫攻坚博物馆里,西南石油大学萤光实践队队员韩志孔在扶贫干部大数据库操作台上搜索到了实践队指导老师张抗的名字。
8月15日,萤光实践队走进凉山脱贫攻坚博物馆,怀着敬畏之心,回溯脱贫攻坚战场上那些动人的故事,体会脱贫攻坚精神。
博物馆的大门前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索玛花开幸福来”,队员们来之前就了解到在彝语中将杜鹃花称为“索玛花”,又叫做“迎客之花”。索玛花开幸福来,有了无数响应党的号召的“战士”们的前仆后继和人民们的共同努力,大凉山深处人民的幸福随之而来。馆内的脱贫攻坚展览便是以此为主题。
该展览分为“不忘来时路”、“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四个部分。走入展厅,335张照片、586件实物、172个视频,凉山人民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小康的恢弘诗篇在实践队队员们面前缓缓展开。
在“教育攻坚斩穷根”板块,一句“让说普通话像呼吸一样自然”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2018年5月凉山州启动以“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为目标的“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行动以来,全州累计惠及儿童42.07万人,实现了全州幼儿园(点)全覆盖。
彝族小朋友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法院对拒让孩子上学的家长的判决,辍学九次又被劝返九次的学生……无一不展现着凉山州在教育扶贫上做出的努力。“这些让我觉得党在凉山的扶贫工作是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这是比物质支持更加重要的东西。”实践队队员王文婷说到。
另一个给队员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词是“路”。在过去的凉山,老百姓“出门靠走、上山靠爬、下山靠梭、过河靠溜”,交通十分不便。
皇家永利路,曾在金阳县桃坪乡参与过扶贫工作的张抗老师给队员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一个朋友,是金阳本地人。他当时在土沟乡工作,家在县城。一次他从乡里回家,遇上了大雪,一下子就雪盲了。他只能凭着大概的感觉往前走。幸运的是,这个朋友最后遇到了一户人家。”
“一个在本地有足够的生活经验的人,都差点冻死在山上。”张抗说到。“有路和没路是完全不一样的。”他接着说。
听了张抗老师的讲述,再去看展览,悬崖村的藤梯与钢梯,因修建阿布洛哈通村公路而坠落悬崖的挖掘机遗骸……凉山从滑筒溜索到大道如虹的背后,埋藏着无数人的血与汗,也蕴含着党和人民对脱贫攻坚的决心。
讲解员姚钰洁是西昌本地人,“作为凉山人,我从前好像没有为它做出什么贡献,来到这里之后,我发现很多人都在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的家乡在努力,我会感到有一点自责。在这里讲解,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看到凉山的进步,看到我们的祖国对落后地区的关心与扶持。”她希望来这里参观的人能够越来越多。
“尽管之前有了解过,但真正走进展览馆,再去看,再去感受,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实践队队长李铭洋说。《草花谱》有云:“映山红若生满山顶,其年丰稳,人竞采之。”一代又一代人的汗水浇灌着的鲜艳如血的索玛花,欢迎着不辞艰辛来到大凉山深处的脱贫攻坚工作者,欢迎着像修着居民们生命之路的工程车一样滚滚而来的新时代,也欢迎着大凉山深处居民们盼望已久的幸福。
接下来,萤光实践队将在西昌和德昌两地开展有关地质、法律和卫生三个方面的宣讲活动,并走上5633次列车,探寻慢火车上的动人故事,继续去看索玛花开。
实践队队员观赏壁画
展览馆一角
实践队部分队员在展览馆前合影
文/彭陶然
图/胡元浩郑傲南李铭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