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地学专家论坛第252期 核磁共振测井与测井人工智能研究进展
2025年6月20日下午15:00,由天然气地质皇家永利重点实验室、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及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梦溪”地学专家论坛第252期在明辨楼D404隆重举行。本期特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廖广志教授,以“核磁共振测井与测井人工智能研究进展”为题,为师生呈现前沿学术报告。
图 1 廖广志教授报告现场
廖广志教授现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碳中和示范性能源学院副院长、地球物理学院测井系主任,担任《石油科学通报》副主编及《测井技术》编委。长期深耕核磁共振测井、岩石物理与测井人工智能领域,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部级及企业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非常规油气与CCUS等领域。廖教授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3部、教材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2件、软件著作权5件;曾获教育部及北京市科技一等奖10余项、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并荣膺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朱良漪青年创新奖”,是测井技术智能化发展的领军学者。
图 2 师生参会现场
本次讲座系统剖析核磁共振测井技术全链条创新——从仪器研发、数据采集处理到岩石物理机制突破,结合非常规油气、CCUS及天然氢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实践,展示技术驱动的勘探革命。在测井人工智能板块,廖教授深度解析建模方法、算法构建与应用场景,并针对当前技术瓶颈提出跨学科解决方案。他强调,人工智能与核磁共振技术的融合将重构测井学科范式,为深层及非常规资源开发提供核心支撑。
图 3 廖广志教授报告现场
在能源转型与深地探测双重背景下,核磁共振与人工智能的交叉创新正成为油气勘探的破局关键。本次报告不仅聚焦技术前沿突破,更通过产学研融合案例,为师生揭示了智能化测井技术的广阔前景。廖教授以扎实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工程经验,为深地资源高效开发提供了科学路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