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啦!“玉门?能源强国”暑期社会实践队正式启程!
7月11日,由学校党委宣传部、地科院、马院、艺术院等20余名师生组成的“玉门?能源强国”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玉门,正式开启为期6天的社会实践。
前期,实践队在学校石油魂雕像处召开了本次社会实践的出征仪式,学校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敏为实践队作动员讲话。她表示本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创作之行,更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课,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实践中感悟真知、增长才干、砥砺前行。
7月11日晚,当师生们抵达酒泉时,玉门油田公共事务中心的老师们早已在此等候,他们接过师生们手中的行李,现场洋溢着热烈而温馨的氛围。实践队成员、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2023级学生刘美含兴奋地说到:“还没到油田,就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石油氛围,迫不及待想走进那个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地方。”
据悉,本次实践活动将通过实地走访优秀校友陈建军同志工作旧址、体验油田生产一线、参观玉门油田思政教育基地等方式,收集《时代铁人陈建军》的第一手创作素材,并拍摄形成“行走的思政课”等5个微视频,提升广大学生“讲赛践炼”的综合能力。
实践队员日志
在途中,翻着玉门油田的资料,心潮一阵阵涌:1939年老君庙油井喷油,打破“陆相无油”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撑起全国半数原油产量,周恩来总理三次视察,还是“石油工业摇篮”,为全国输送3万多骨干;如今又在页岩油开发、新能源转型里闯新路。这哪是一座油田,分明是中国能源工业的活历史。
刚到酒泉,干燥的风里就带着股厚重的气息。街边的胡杨、墙上的老照片,都透着这座城与能源的缘分——从丝路驼铃到石油轰鸣,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浪潮,仿佛能摸到“动力”的脉络。
作为地科学子,手里的书籍突然沉甸甸的。接下来的实践,我想好好看看玉门油田的风光,摸摸页岩油的岩心,听听老地质队员的勘探故事。把课本里的“储层”“构造”和这片土地的真实肌理对一对,把理论扎进实地里。未来不管是找油找矿,还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开发,都得带着这份“大地情怀”,当好能源强国路上的“地质尖兵”。
地质学24级:汤竣熙
到了酒泉,空气里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街边老墙上的标语、路边的老树,都透着这座城和能源的不解之缘。
路上翻着玉门油田的史料,越看越心潮澎湃:1939年第一口油井喷油,打破“贫油”说法;当年撑起全国原油半壁江山,还为各地输送了大批骨干;现在又在页岩油开发、新能源转型上发力,老油田始终有股闯劲。
作为地科学子,我知道接下来的实践得沉下心。用罗盘测测地层走向,拿放大镜看看岩心结构,多听听老地质人的勘探故事,把课本知识和这片土地的实际情况好好结合。未来不管研究啥,都得带着这份对大地的敬畏,在能源勘探、资源保护的路上踏实往前走,为能源强国出份力。
资源勘查工程24级:徐子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