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邂逅金色产业: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见证下黄村烟叶加工厂振兴蝶变
2025 年 8 月 2 日,暑气渐盛,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山头店镇下黄村的烟叶地里却透着丰收的喜悦。我院的 “田野守望者” 实践团走进村里的烟叶加工厂,在金黄的烟叶海洋中,探寻这座乡村老产业在振兴浪潮中的新活力,用青年视角记录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的生动实践。
图一:团队成员
刚到加工厂门口,阵阵独特的烟草清香便扑面而来。与想象中尘土飞扬的作坊不同,眼前的厂区干净整洁,标准化厂房排列有序,运输烟叶的电动叉车在指定区域穿梭,几名穿着统一工作服的村民正将初烤后的烟叶搬运至分拣车间。实践团成员们好奇地围在车间窗口,看着传送带上的烟叶经过筛选、分级、打包,一步步变成合格的成品。
“咱们下黄村种烟有几十年历史了,但以前都是散户种植、手工加工,效益一直上不去。” 加工厂负责人黄建军是土生土长的下黄村人,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告诉同学们,过去村民们靠天吃饭,烟叶质量参差不齐,收购价被压得很低,不少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种烟。2023 年,村里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整合 280 亩零散土地建成烟叶种植基地,同时投资 500 万元建起这座标准化加工厂,让老产业焕发了新生机。
在黄建军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加工流水线。在烘烤车间,智能温控设备取代了传统的燃煤烤房,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温度、湿度和烘烤时间。“以前烤一炉烟得守三天三夜,温度控制不好就全废了。现在设定好参数,机器自动调节,不仅省人力,烟叶成色还更均匀。” 正在操作设备的村民黄大叔介绍说,智能化加工让烟叶优质品率从过去的 60% 提升到现在的 85% 以上。
图二:烟叶加工厂
分拣车间里,几名村民正根据烟叶的色泽、厚度进行分级。“我们实行‘按质论价’,等级高的烟叶收购价能多出三成。” 黄建军指着墙上的公示栏说,村里成立了烟叶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加工厂负责精深加工,形成 “种植 — 烘烤 — 分拣 — 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2024 年,合作社带动 86 户村民增收,户均年收入突破 4 万元,村集体通过加工厂分红获得收益 75 万元。
实践团成员们还注意到,加工厂的边角料并没有被浪费。“碎烟叶用来制作有机肥,烟杆可以加工成生物质燃料。” 黄建军带着大家来到副产品车间,这里的设备正将废弃烟杆粉碎压缩成块状燃料。“变废为宝不仅减少污染,每年还能额外增加 10 万元收入。” 他笑着说,这种循环经济模式还吸引了周边村庄前来学习。
离开加工厂时,夕阳为连片的烟叶地镀上了一层金边。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此次下黄村之行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立足本地资源,用创新思维激活传统产业。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他们将把这里的经验带回去,结合专业知识为乡村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更多乡村的 “土宝贝” 变成 “金疙瘩”,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青春华章。
图/马童童 文/付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