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地学专家讲坛 第79期】10.28 Nano-petrophysics Studies of Shale Reservoirs: Connectivity, Wettability, and Tracer Migration

发布日期:2018年10月22日      作者:     编辑:王申申     审核:     浏览:[]



目:Nano-petrophysics Studies of Shale Reservoirs: Connectivity, Wettability, and Tracer Migration(页岩储层的纳米岩石物理研究:连通性、润湿性、示踪剂运移)

主讲人:胡钦红教授

主讲人单位: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

间:20181028日(星期日)下午4:30-6:00

点:明辨楼D404

主讲内容简介:

美国页岩油气的成功勘探开发改变了世界能源格局,然而,导致油气产量快速递减(一年后~2/3)和低采收率(页岩气~20%;页岩油5-10%)的机理尚未明确。页岩细粒储层孔隙连通性较差并且具有混杂型润湿性,使得油气分子不能很快地从超低渗页岩基质中运移到裂隙网络而得到开采。我们采用实验(主要)和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了水相、油相、双亲相流体以及它们含有的不同纳米分子大小的示踪剂,针对美国(沃夫坎普、鹰滩、巴肯、巴纳特)和中国(沙河街、潜江、五峰-龙马溪)的页岩,进行了抽真空、自吸、扩散实验、和伍德合金高压注入试验,以及之后的微米尺度上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示踪元素分布的成像。结果表明,页岩中多重微-纳米孔隙体系对润湿性差的亲水流体有不好连通性,从边界可达的孔隙连通空间仅只有~400微米。页岩样品都显示了很强的亲油性,但是正葵烷流体中较宽的有机铼比有机碘示踪剂在以纳米孔径为主(2.8-50纳米的孔隙占了总孔容积的60-90%)的页岩中更会容易受到阻塞。开发完善了一套互补性实验手段和流体(颗粒密度-体密度,高压压汞、小角中子散射和同位素对比匹配)以及相应的理论解释方法,以定量表征与样品大小相关的不同润湿性连通孔隙度。

主讲人简介

胡钦红,男,教授,美国政府富布赖特高级专家(Senior Specialist,2010),美国地质协会会士(Fellow,2013),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会士(Invitational Fellow,2014),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会士(Charles Taylor Fellow2016)。1995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博士学位,1997-2000年在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助理研究员、亚利桑那大学助理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暨伯克利和利物莫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终身副教授。研究邻域涉及多孔介质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宏观物质传输、基质-裂缝相互作用、致密岩体中油气的赋存、运移和开采。先后荣获美国地质学会能源地质分会最佳论文奖(2014)、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杰出贡献奖(2000)。已主持76项政府机构和国际能源公司等资助的科研项目,担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环保署的项目会评专家、多个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年会、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年会、美国地质学会年会。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30多篇(其中101篇为第一或通信作者;谷歌学术h指数30,引用3,292次)、6部书节、22篇会刊、64篇会议摘要、40篇专业技术报告,已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特邀和主题报告50多次。现为石油地质领域国际著名期刊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主编,还担任了另外4家SCI期刊(包括AAPG Bulletin,Petroleum Science)副主编。

欢迎全校师生参加!

主办单位:                

天然气地质皇家永利重点实验室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科研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