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王剑教授联合团队在《EPSL》发表青藏高原地球深部过程与表层系统响应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0日      作者:张豪薇     编辑:李明科     审核:赵晓明     浏览:[]

近日,我院王剑、付修根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所、云南大学及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在Nature Index(NI)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发表了最新成果“Control of stepwise subduction and slab breakoff on volcanism and uplift in the Tibetan Plateau”。王剑教授为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志教授、我院付修根教授及云南大学王选策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成果采用最先进的三维地震层析技术探测残余板块,综合大量的青藏高原火山岩年龄及其地球化学数据,确定了青藏高原地球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与地球表层系统的耦合响应关系,新模型对于解释岩石圈沉降、同步火山活动、高原隆升和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原创性重要意义。这是该团队今年在ESR、EPSL两个国际知名地学期刊上连续发表的第4篇重要论文。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058210、42241202、42241206、42241203、42074047)、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项目(2019QZKK2704)和云南大学人才引进项目(20190043)的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4.119057


图1 青藏高原古板块构造与火山岩的空间分布。(a)基于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以及板块重建模型的古板块构造(59 Ma)。由I到IV表示的区域是在我们的层析成像模型中识别的地震快速异常的位置。数字I、IIa和IIb、IIIa和IIIb以及IV表示在图像中识别的四个顺序岩石圈的位置。(b)青藏高原年龄小于56 Ma的火山岩的空间分布及其年龄。MCT-主要中央逆冲断裂;YZS-雅鲁藏布江缝合带;BNS-班公湖-怒江缝合带;JS-金沙江缝合;KF-昆仑断层;ATF-阿尔金-塔格断层。说明:详细参考文献及相关信息请阅读原文。


图2 平面视图和垂向剖面显示出基于新模式的四个阶梯式高速异常体。说明:详细参考文献及相关信息请阅读原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