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变迁的发展与成效,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微光成炬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暑期前往重庆市秀山县进行有关乡村振兴的实地考察。实践队6月29号从成都出发,当日晚上抵达秀山。在6月30日至7月2日期间,微光成炬队完成了三下乡的第一站——秀山县石堤镇之旅。
大龙新街,看家门前的就业
6月30日一早,实践队从秀山县城出发,坐车前往石堤镇,虽然当日下起了倾盆大雨,但丝毫没有影响到队员的积极性。在石堤镇石堤社区居委会何书记的带领下,队员们了解到石堤镇的产业组成,重点参观了大龙新街,发现了石堤镇实现脱贫的重要支撑——家门口前的就业。家门口前的就业就是把产业建到村镇周围,让老百姓出门就能就业,这样可以极大的减少劳动力外流,让老百姓既可以打工挣钱,也可以照顾家庭,甚至在工作之余还可以耕田种地。这样的就业方式,既保障了老百姓的收入,也有力的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
在布娃娃厂,这里的工人全是石堤镇的村民。工厂的老板介绍了一个布娃娃的加工工序和加工时间。多则十几道工序,少则七八道工序,在工人如蝴蝶般蹁跹纷飞的手指中,两三天布娃娃逐渐成形。随后,实践队来到了玖和伞业制伞厂,工厂负责人向队员们现场演示了伞架制作的四步,过程生动易懂。厂中工人家庭多属于家有小孩老人不方便外出打工的情况,而伞厂离家近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伞厂工作既能照顾家中老小又可补贴家用,并且有的工序可以直接在家中完成,十分方便。在这里,队员们更近一步地体会到了在家门前就业的优势。
楠红村,看土地宜机化建设
在前期准备工作时,实践队员们便了解到楠红村土地宜机化建设所取得的卓越成就。7月1日,微光成炬队来到楠红村进行实地考察。队员们在村委会分管综合治理负责人的带领下,详细地参观了土地宜机化建设后所带来的适宜耕作的土地:土地平整,中大型农机可以直接上地进行作业,灌溉管道直接接通,在土地旁直接打开龙头便能灌溉土地,提高了灌溉效率。随后,实践队走访了楠红村的新农村,街道两旁是整齐的房屋,每两家便是一栋,走过街道,还有一个小广场方便村民茶余饭后娱乐,新农村俨然一个现代桃花源。
楠红村的一大特色是油茶,得益于土地宜机化建设,油茶的产量大大提高,这也为村民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实践队员沿着山路一直向上,对沿途的油茶园进行了实地考察。队员们了解到,楠红村近几年的发展与变化不仅得益于土地宜机化建设,还有遇到困难时政府与当地村民共同的努力,村民对村庄未来发展经济作物的充满了期盼。
为了对楠红村有更深入的了解,实践队员对村民进行了采访,采访谈到了楠红村的变化、村民们生活的变化,采访过程中,村民脸上都流露出了幸福的神色,他们既夸赞了村委会工作,又感谢了国家政策。随后,实践队员还采访了在楠红村工作十年的现任副村长,当谈及为村子所做过的事情,副村长非常自豪,并连连说到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一刻,实践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了为了乡村振兴事业,村干部们都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高桥村,看柑橘产业促经济
石堤镇种植柑橘20余年,在石堤镇的高桥村,柑橘的加工与销售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主要产业,果实远销全国各地。7月2日,实践队员抵达高桥村柑橘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高桥村柑橘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大量种植有柑橘树和白皮柚树,果树遍布田野和山林,枝头硕果累累,颗颗饱满。
此外,队员还对高桥村村民和村委会代表进行了采访。在采访中队员了解到,该村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村民外出务工以及发展柑橘产业。柑橘产业是当地最主要的乡村振兴产业,该村的柑橘工厂主要对柑橘进行清洗和包装,再通过传统渠道或电商等方式进行柑橘原果售卖。当地柑橘产业的发展给高桥村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村民们住上了新房子,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变得更加齐全,村里还办起了学校,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得以解决。
在石堤镇的实践过程中,微光成炬实践队看到了乡村振兴为当地人民群众带来的变化,也希望通过团队的亲身实践和媒体宣传,呼吁更多人投入到乡村振兴中,无论是投身基层还是回乡创业,把希望带回家乡,让乡村振兴的枝叶在家乡的土地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实践队在大农新街参观布娃娃厂

楠红村村干部向实践队讲解楠红村的特色产业

实践队在高桥村与村民交流柑橘林的情况

实践队在楠红村的合影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