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蒙顶山以茶而闻名,有着两千多年的种茶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7月10日,为了知晓采茶、制茶的具体流程,探寻雅安蒙顶山茶的历史,由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14名学子组成的“沝焱”实践队来到了雅安市名山区蒙顶山山腰传统手工制茶师黄学云老人家中,并在老人的帮助下开展了对蒙顶山茶的调研活动。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茶文化之源
雅安名山区蒙顶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全年降雨量丰富,土壤条件优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品质优良的蒙顶山茶。很久以前,古老的茶树都是野生的。相传,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一位叫吴理真的人在蒙顶山上种了七株茶树,从此开启了人工种植茶的篇章,他因此被很多后人称为“茶祖”。如今,在雅安名山区茶交易市场对面的广场上还有专门为其树立的雕像。蒙顶山茶自唐宋时期发展最为鼎盛。据相关记载可知,在唐玄宗天宝元年蒙顶山茶就被列为贡品,历经一千多年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茶农辛勤劳作——始得名茶仙露
雅安蒙顶山茶最为著名的品种就是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此等茶对鲜茶原叶和制茶工序、技艺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由于采摘季节等原因,实践队员在黄学云老人的带领下参与制作了一种名为“万春银叶”的茶。7月12日,恰逢晴朗天气,实践队员一大早就集合,在黄爷爷的带领下徒步近半个小时来到山上的茶园。在黄爷爷细心为我们讲解该如何采茶后,大家便开始了采茶之旅。直到下午两点每人都各采摘了一箩筐后才开始下山。回到山下,就立马开始对茶叶进行摊晾。利用摊晾的时间,实践队员简单的吃了午饭。等摊晾完成后,就开始对茶叶进行高温杀青处理,然后经过揉捻等多道工序最后再烘焙完成。这一整套复杂的手工制茶的工序对制茶人的要求极高。在向黄爷爷学习了制茶的完整过程后,实践队员们也开始自己独立体验制茶。虽然好几个队员们在杀青过程中都被烫伤,制作出来的成品也有点焦,不及黄爷爷炒的,但还是得到了爷爷的赞扬。
通过采茶制茶体验,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一片树叶背后的故事,看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在蒙顶山像黄学云老人一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制茶,坚守着手工制茶的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手工制茶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茶文化的一部分,需要更多的人来继承并将其发扬。(文/姚嘉欣 图/郭玉焓)

队员们在蒙顶山合影留念

黄学云老人为队员们讲解采茶要领
机电院团委学生会宣传部
2018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