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青海省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于2022年12月获批,依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组建,是国内唯一以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研究为主要方向的特色实验室,是青海油田重要的油气地质研究机构,在油气及伴生资源勘探开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25年,为进一步推动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勘探开发技术创新,加强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研究人才培养,计划以“青藏高原周期性隆升与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全油气系统演化”为主要方向,面向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5个方向开放课题。
一、2025年开放基金重点支持课题
1、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岭构造带构造样式、演化模式及动力学机制
研究内容:伴随着青藏高原隆升,英雄岭构造带经历了“早凹晚隆”的复杂演化过程,受多期构造作用强烈改造,该区现今构造呈现地表、地下“双复杂”特征,由此导致区内构造样式尚存争议,演化模式尚未定型和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该区油气系统演化研究及勘探开发工作,亟需开展:
① 高含盐地层走滑-挤压应力背景下构造样式划分;
② 多期走滑-挤压应力改造背景下构造演化模式建立;
③ 青藏高原周期性隆升过程中盆-山耦合构造变形动力学机制研究。
预期指标:
① 走滑-挤压应力背景下英雄岭构造带构造样式划分及解释方案;
② 盆-山耦合构造变形动力学机制及演化模型。
2、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岭凹陷古-新近系沉积环境演化及相带划分
研究内容:英雄岭凹陷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转换区,是古—新近系沉积物重要的汇聚中心。该区受控于多期构造变动与干旱—半干旱气候转换影响,沉积环境复杂多变,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系。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日渐成熟的大背景下,现阶段有必要对该区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相带展布规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开展系统研究,以支撑区内勘探目标优选与油藏精描,亟需开展:
① 沉积环境演化重建:整合岩心、测井等多源数据,识别沉积相类型与组合特征,厘清构造—气候耦合背景下的沉积环境时空演化过程;
② 相带划分与分布预测:在沉积序列格架基础上,开展精细层序分析与相带划分;
③ 人工智能辅助识别: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测井曲线沉积相自动分类,提升解释效率与精度。
预期指标:
① 建立英雄岭凹陷古—新近系沉积环境演化模式;
② 构建多期沉积相组合与相带分布方案;
③ 开发一套基于人工智能的沉积相/相带识别流程与模型。
3、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岭凹陷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与展布规律
研究内容:烃源岩作为油藏发育富集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对油气勘探至关重要,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岭凹陷发育盆地新生界最优质的烃源岩,但受多期构造变化、环境高频震荡和巨厚沉积等多因素的影响,有利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分析、发育层段与发育区域预测均面临挑战,严重制约了区内油气成藏规律研究与勘探工作的开展,为明确巨厚烃源岩层系内优质烃源岩发育与展布规律,支撑预探评价工作,亟需开展:
① 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系统采集研究区关键层位样品,开展常微量、常规与非常规同位素分析,定量/半定量约束古湖泊的生产力水平及其变化规律,揭示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对古湖泊营养状态、生烃母质类型和生物生产力的控制作用,明确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精细重建烃源岩发育模式;
② 烃源岩发育时序规律分析:在精细层序分析基础上,结合古环境重建信息(如生产力水平、氧化还原变化等),明确烃源岩纵向发育规律,优选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
③ 主力源岩层平面分布预测:整合测井曲线与常微量元素、同位素等地球化学数据,建立地球化学指标与测井响应的关联模型,在岩石物理模型指导下结合地震数据,开展主力源岩层平面分布预测。
预期指标:
① 精细重建英雄岭凹陷烃源岩发育模式;
② 优选英雄岭凹陷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
③ 英雄岭凹陷主力源岩层平面分布预测。
4、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岭凹陷储层类型及演化模式
研究内容:新生代以来在全球气候震荡降温和阿尔金-东昆仑造山运动共同影响下,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岭凹陷沉积环境从古近纪至新近纪发生显著变化,使得区内沉积中心发生自南向北、自西向东的迁移,受控于复杂的相带迁移规律和成岩演化过程,区内储层类型划分、储层演化模式和有利储层预测面临标准不统一、模式差异大、预测精度低等一系列困难,严重制约了区内勘探和油藏精描工作,为解决区内储层研究的难题,亟需开展:
① 储层特征分析及类型划分:基于英雄岭凹陷古近系-新近系各层位、各区块取心资料开展不同类型储层分析,明确各类储层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类型划分标准,开展储层类型划分;
② 储层演化模式研究及评价:开展储层成岩演化序列研究,建立储层演化模式;同时,开展储层评价,明确不同层系优质储层类型,并建立优质储层测井识别划分标准,明确其岩石物理特征;
③ 井-震一体有利储层预测:基于储层岩石物理综合评价结果,开展井-震一体有利储层预测,建立储层预测与目标优选的工作流程。
预期指标:
① 建立储层类型划分标准;
② 建立储层演化模式与测井识别划分标准;
③ 开展英雄岭凹陷井-震一体有利储层预测。
5、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英雄岭构造带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
研究内容:英雄岭构造带发育碳酸盐岩、碎屑岩、页岩等多类型油气藏,初步建立了上组合、中组合、下组合立体成藏模式,但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与油藏展布尚未在全油气系统理论指导下开展系统分析,各类油藏之间的演化序列关系尚未明确,制约了区内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的建立,为实现区内油气藏分析与评价工作的系统化,建立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亟需开展:
① 英雄岭构造带油气运移的路径、效率及时空演化:探究不同层系油气初次运移效率与构造背景、热演化进程、地层厚度、地层压力等要素的关联性,揭示初次运移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基于油气地球化学或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以及数值模拟技术,刻画二次运移的路径,揭示二次运移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及主控因素;
② 英雄岭构造带油气保存能力:利用岩心、测井、地震,揭示常规油气盖层与非常规油气顶底板的展布规律,结合实验测试与地球物理反演,明确常规油气盖层与非常规油气顶底板封闭性能的动态演化规律,探究超压分布、成因及演化规律,建立保存能力评价方法;
③ 英雄岭构造带新生界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明确不同类型油藏的分布特征,建立油气成藏史与储层演化史的匹配关系,阐明油藏差异及主控因素,建立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
预期指标:
① 英雄岭构造带油气初次、二次运移模式及规律;
② 英雄岭构造带油气保存能力评价及藏展布规律;
③ 英雄岭构造带新生界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
二、开放课题申请
实验室将重点资助符合实验室研究方向、创新性强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开放课题申请内容不得与受资助的其他国家或省部级基金(国家攻关、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基金等)项目重复。
1、申请条件
① 申请人必须是开放课题第一负责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研究基础,能保证足够精力从事所申请项目的研究;
②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③ 递交申请当年不超过45岁,原则上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副研究员或博士学位或;
④ 35岁以下优秀的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或助理研究员申报人员,需要2名本领域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⑤ 开放课题应该由依托单位和重点实验室之外的科研人员申报,重点实验室固定人员、客座人员、流动人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依托单位人员原则上不要申报本实验室的开放课题。鼓励本室固定人员和依托单位人员参与开放课题研究团队,对开放课题实施提供建议和指导;
⑥ 申请人接受并承诺遵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管理、合同管理有关管理制度。
2、申请要求
1)开放课题立项申请书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路线、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效果)、有形化成果(发明专利、PCT专利、行业及以上(国际、国家)标准)、课题研究组人员组成及分工、费用预算(不得出现购置科研仪器设备、软件等资本化费用)、进度安排(按3个月为阶段安排),重点突出;
2)开放课题经费不超过10万元,研究周期一般不超过1年;
3)统一申请。由申请单位科技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审核和推荐;
4)申报该开放课题的内容不得拆分另行申报其它科技项目;
5)课题申请采取集中受理的方式。由申请人提交符合条件的申请书电子版一份。申请书文字和多媒体电子文件名格式为:申请单位名称--申请人姓名--开放课题名称,签字或盖章页可用彩色扫描页;
6)限额申请。每一位申请者限申报开放课题1项,主要研究人员不得同时参加2项以上(不含2项)开放课题;
7) 申报期限。开放课题申请受理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25日。逾期不予受理。
三、课题管理
1、实验室开放课题审批程序为:自由申请、专家评审、实验室主任组织实施。
2、具体实施遵照青海油田公司外协项目管理流程。
1)申请者需按要求定期向本室提交工作进展情况,对难以继续完成者,将予以纠正或停止资助。课题结束后,应在一个月内向本室报送结题报告及相关材料。
2)对确因客观原因课题不能按期完成,经承担者提出申请,由本实验室同意后,可适当延长工作期限(最长延期1年)。
3、经费使用范围
1)仪器设备的加工、租用费;
2)试验所需的材料费,计算费,测试费等;
3)与基金项目有关的学术活动费,调研费,资料、论文的打印复印费、版面费等;
4)研究人员来室的交通、住宿等费用;
5)实验室涉及水、电、暖等相关费用;
6)其它。
四、成果管理
1、所发表论文或专著必须注明“青海省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地质重点实验室, 甘肃 敦煌, 736202”(实验室英文名称:Qingha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Plateau Saline-Lacustrine Basinal Oil&Gas Geology, Dunhuang, 736202, Gansu, China)。
2、课题研究完成后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及所取得的成果,归青海油田公司所有,负责人所在单位可共享使用。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季 赟 0937-8934793 18993710528
伍坤宇 0937-8933415 18993717825
Email:qhyqzdsys@126.com
办公地址:甘肃省敦煌市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科研楼205办公室
下一条:皇家永利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