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皇家永利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国科奖字〔2018〕41号),现对皇家永利参与(叶仲斌教授)通过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提名2019年度“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渤海稠油高效开发创新团队”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2018年12月27日—2019年1月4日)。公示期内,任何个人或单位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知识产权、完成单位、完成人及排序等方面有异议的,请以书面方式实名向科研处反映,并提供必要的证据材料,以便核实查证。提出异议的个人或单位须在书面异议材料上签名或盖章,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凡匿名、冒名和超出期限的异议不予受理。
联系电话:028-83032339
联 系 人:吴优
(2019年度)
一、团队基本情况
序号: 编号:
提 名 者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
团队名称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渤海稠油高效开发创新团队 |
|||
研究方向 |
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 |
|||
团队带头人 |
张凤久、周守为、孙福街 |
|||
主要支持单位 |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
团队成立时间 |
1988年1月 |
|||
学科分类名称 |
1 |
海洋石油与天然气开发技术 |
代码 |
4454060 |
2 |
海洋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技术 |
代码 |
4453060 |
|
3 |
海洋石油与天然气田建设技术 |
代码 |
4454080 |
|
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
石油开采 |
|||
所属国家重点发展领域 |
水和矿产资源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制
二、团队成员情况
(一)成员结构 |
|||||||||||||||||
总人数 |
105 |
男 |
91 |
年龄结构 |
65周岁以上 |
1 |
0.75 |
% |
|||||||||
50-65周岁 |
30 |
28.57 |
% |
||||||||||||||
女 |
14 |
35-50周岁 |
63 |
60.00 |
% |
||||||||||||
35周岁以下 |
11 |
10.48 |
% |
||||||||||||||
专业技术职务 |
正高级 |
副高级 |
中级 |
||||||||||||||
29 |
27.62 |
% |
61 |
58.10 |
% |
15 |
14.29 |
29 |
|||||||||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
硕士研究生 |
本科 |
||||||||||||||
32 |
30.48 |
% |
54 |
51.43 |
% |
19 |
18.10 |
32 |
|||||||||
(二)主要成员 |
|||||||||||||||||
带 头 人 |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专业技术职务 |
所在单位 |
研究领域 |
团队工作时间(年) |
|||||||||
1 |
张凤久 |
男 |
54 |
教授级高工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油田开发 |
29 |
||||||||||
2 |
周守为 |
男 |
68 |
中国工程院院士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油田开发 |
29 |
||||||||||
3 |
孙福街 |
男 |
53 |
教授级高工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油田开发 |
29 |
||||||||||
其他主要成员 |
4 |
张 健 |
男 |
50 |
教授级高工 |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油田开发 |
15 |
|||||||||
5 |
刘光成 |
男 |
52 |
教授级高工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油田开发 |
16 |
||||||||||
6 |
张金庆 |
男 |
55 |
教授级高工 |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油田开发 |
19 |
||||||||||
7 |
姜 伟 |
男 |
63 |
教授级高工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钻井工程 |
12 |
||||||||||
8 |
赵春明 |
男 |
46 |
高级工程师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油田开发 |
16 |
||||||||||
9 |
刘书杰 |
男 |
52 |
教授级高工 |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钻井工程 |
15 |
||||||||||
10 |
康晓东 |
男 |
40 |
教授级高工 |
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 |
油田开发 |
12 |
||||||||||
11 |
苏彦春 |
男 |
45 |
高级工程师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油田开发 |
16 |
||||||||||
12 |
叶仲斌 |
男 |
52 |
教授 |
西南石油大学 |
油田开发 |
17 |
||||||||||
13 |
刘 敏 |
女 |
47 |
教授级高工 |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分公司 |
采油工艺 |
9 |
||||||||||
14 |
刘义刚 |
男 |
49 |
教授级高工 |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
油田开发 |
17 |
||||||||||
15 |
黄 鑫 |
男 |
39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油田开发 |
10 |
||||||||||
三、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 名 者 |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
||
通讯地址 |
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25号 |
邮政编码 |
100010 |
联 系 人 |
向问陶 |
联系电话 |
010-84522592 |
电子邮箱 |
xiangwt@cnooc.com.cn |
传 真 |
010-84528352 |
提名意见: |
|||
该创新团队以渤海稠油油田为主要研究对象,辐射其它海域与海外,着眼于海洋石油高效开发技术创新,深入开展渤海稠油与中国海油特殊油气资源开发开采技术攻关,取得了国际同行公认的的重要成果。保持并进一步提升在海洋稠油高效开发领域的引领作用,为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取得了“海上稠油聚合物驱关键技术、海上绥中36-1油田从式井网整体加密开发关键技术、渤海海域复杂油田开发技术创新-原油年产量突破1500万方、海洋钻井隔水导管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老油田开发中后期增产挖潜技术”等标志性成果。 团队建成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为我国海洋石油开发领域培养出院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863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团队所在的我国海洋石油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2014年石油和化工领域唯一的“全国专业人才先进集体”,2017年首个运行期评估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优秀类实验室”,形成了“务实创新、协作奉献、包容担当、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充分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及“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先进管理运行机制,已成为我国海洋石油高效开发领域应用基础研究、竞争前共性技术研究、高新技术孵化、高素质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基地。 提名该团队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
|||
声明:本单位遵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承诺遵守评审工作纪律,所提供的提名材料真实有效,且不存在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形。如有材料虚假或违纪行为,愿意承担相应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理。如产生争议,保证积极调查处理。
法人代表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
四、团队简介
(限2页)
我国海洋石油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自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开始大规模对外合作勘探开发,但鉴于地质情况复杂、海洋环境恶劣,对外合作屡屡受挫。1987年自营发现了我国海上最大的油田——绥中36-1,但由于该油田原油粘度高、出砂严重等原因,被认为是当时世界海上开发难度最大的稠油油田,在内无技术、对外合作无门的情况下,公司于1988年组建渤海稠油开发技术团队开展“绥中36-1油田试验区开发”技术攻关,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渤海稠油高效开发创新团队”(下称:团队)正式成立。以团队为依托,1995年组建稠油开发室,2004年成立中国海油提高采收率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批“海洋石油高效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
团队以高效开发海洋油气为目标,以引领海洋石油高效开发技术前沿为导向,以认识油藏、高速高效开发及提高采收率为主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丛式井网开发综合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研究与应用、海上稠油化学驱油技术研究与应用和海上稠油热力采油技术探索与试验等。
团队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历经30年艰苦卓绝的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创新科研成果,直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低成本高效益开发了世界最大海上稠油油田,领跑了世界海上稠油油田开发,极大地推动了海上稠油高速高效开发,较大程度弥补了国内原油产量的下降,同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用”一体化、具有海洋石油高效开发特色的创新之路。具体成果包括:(1)首次建立“少井高产、优快钻井、联合开发”渤海复杂稠油储量动用模式及关键技术体系,把世界级难题的海上稠油开发起来,仅用千口井建成年产1500万方产能,采收率18-20%。(2)创造性提出“整体加密、选择开采、立体调整、均衡驱替”的加密调整模式,建成密集丛式井网加密技术体系,并在全球首次实施海上油田整体加密,把渤海油田建成年产3000万吨我国第二大油田,采收率由18-20%提高到28-30%。(3)世界首创海上油田早期注聚高效开发模式及理论,构建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油技术体系,进一步提高采收率8-10个百分点,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保障了渤海油田上产3000万吨并持续稳产,开辟和引领了海上稠油提高采收率技术新领域。
团队成果获国家奖8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106项。“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技术”获中国石油学会“2015-2016年度中国石油化工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32篇、累计他引次数达3000余次,出版专著19部,获得授权国际专利3件、发明专利248件、软件著作权63件。制定了国际、国家和行业/企业标准和规范43项,可喜可贺的是2017年发布了我国石油工业装备领域的第一部ISO标准,ISO标准的成功发布,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固定平台模块钻机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也标志着中国海油从此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
团队学术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评价,在世界海上稠油开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SHELL(中国)技术研发主任Dr.Jing认为“团队所取得的海上油田丛式井网整体加密提高采收率成果,世界领先,难能可贵!”。国内知名院士专家组鉴定认为“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世界著名跨国石油公司壳牌主管EOR的副总裁Dr. Stuart Clayton评价:“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为全球首次成功开展海上稠油油田大规模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中海油在海上稠油提高采收率领域位居国际领先地位并引领未来发展趋势,壳牌期望与中海油加深交流和国际战略合作”。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首席科学家Dr. John Chen评价:“海上稠油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及应用的创新技术国际领先,开创海上EOR技术新领域,引领世界技术发展”。在团队的指导下,印尼海上油田Widuri已进入聚合物驱矿场先导试验阶段、乌干达Kingfisher油田已完成化学驱开发前期研究;团队的成果丛式井网整体加密、聚合物驱等技术已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印尼、乌干达、阿曼、伊朗、伊拉克等9国应用,显著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团队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团队研发的老油田开发中后期增产挖潜技术、海上丛式井网整体加密开发关键技术、多枝导流适度出砂技术及海上稠油油田聚合物驱技术等五项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我国渤海绥中36-1、南海、湛江等数十个近海油田高效开发中,截至2018年底,已实现累增油7000万方以上,新增利润1000亿以上,为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孵化了四川光亚聚合物化工有限公司等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直接新增就业岗位3000余个。
团队重视平台建设,积极服务社会。团队拥有大型仪器设备253台套,共有办公用房、实验基地和试验井等建筑面积24754.2平方米,并建成矿场试验基地。目前正在北京未来科学城等地建设国际先进的实验研究中心与新技术孵化基地,面积达12000平方米,配套资金5.2亿元,为团队持续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公司每年投入300-500万元设立开放课题和自主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开放;优选30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和试验平台面向国内外石油系统及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活动开放;建有研究生科研工作站,与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来自加拿大、英国、印尼等国家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并开放实验平台。
展望未来,团队将借助国家和公司两级研发平台,落实皇家永利总书记皇家永利加快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明确的“海洋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优先主题,结合我国海洋石油开发中长期重大技术需求,重点攻关海上稠油,进军低渗透、深水、油砂和页岩油气等油气资源开发的重大技术攻关,努力提升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保持并进一步提升在海洋石油高效开发领域的引领作用,为使我国石油工业上游2035年达到全球油气技术领先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条:皇家永利提名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公示(二) 下一条: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油气田应用化学实验室受省科技厅表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