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皇家永利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3年02月22日          作者:         编辑:         审核:         点击:[]

科技部皇家永利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科发基〔2013〕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各有关部门: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下简称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农业科学等9个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基础研究,同时,围绕纳米研究等6个方向实施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现将201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予以公布,请你们根据指南组织项目,并按照编写提纲填报项目申请书(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栏下载)。

项目实行网上申报,受理日期为2013年3月15日8:00至3月25日17:00,逾期不予受理。网上申报流程和有关事项将于3月上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

咨询电话:010-58881072,58881073,58881076

受理部门: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

传真:010-58881077 电子邮件:jcc973@vip.sina.com

附件: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要支持方向

附件:1.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要求

科 技 部

2013年1月31日

附件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要求

一、项目申报基本条件

根据973计划定位,申报项目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1.符合年度重要支持方向;

2.具有清晰、先进的科学目标;

3.针对明确的科学问题,有创新的学术思想,可行的研究方案;

4.拥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团队;

5.利用重点研究基地的条件,有较好的研究基础。

二、申报资质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中国大陆境内注册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具有法人资格,有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

2.申报单位在申报项目时推荐一位本单位科研人员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应具备以下条件:

(1)学术水平高,信誉好;

(2)组织协调能力强,能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本项目的研究和管理;

(3)申报项目当年一般不超过60周岁。

3.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推荐的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不能是在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或课题的负责人,项目参加人员(申报项目所有人员,含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正在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数不得超过一项。

4.在研973计划(含前期研究专项)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新项目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一人不能同时参与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课题)的申报。

5.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每年投入项目工作的时间不低于6个月。

6.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须由内地受聘单位和境外单位提供在内地工作时间的有效证明,并随纸质申请书一起报送。

7.以下人员和单位不能参与项目申报:

(1)973计划专家顾问组成员、领域专家咨询组成员;

(2)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不能参与所在计划的项目申报;

(3)中医理论专题和重要传染病基础研究专题专家组成员不能参与所在专题的项目申报;

(4)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专职科研管理人员和已退休科研人员;

(5)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总工作时间已满负荷的人员;

(6)中途退出目前在研的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人员;

(7)被取消申报资格和其他不能保证履行规定义务者;

(8)财务验收未通过的项目中未完成整改的相关单位。

三、组织项目的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应针对重要支持方向所明确的重点和目标组织项目。鼓励学科交叉、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和国际合作研究。鼓励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项目。

2.申报项目应根据实际需要做出经费概算,分为三类:A类为5000万元以上,B类为3500万元左右,C类为1500万元左右。

(1)A类项目委托973计划专家顾问组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专家组在战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单独组织;

(2)年度重要支持方向中,标注C类的方向只可按C类申报项目,未标注的方向可申报B类或C类项目;

(3)项目执行期一般为5年。人均资助强度应在20万元/年以上。

3.项目下设若干课题,课题下不设子课题。每个课题设1名负责人,项目首席科学家应是课题负责人。

(1)973计划B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6个,承担单位总数不超过8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B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4个,承担单位总数不超过6个;

(2)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C类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3个,承担单位总数不超过4个。

4.围绕研究目标组织队伍,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体现学科交叉。

(1)973计划B类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30人;重大科学研究计划B类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20人;

(2)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C类项目参加人员不超过15人。

5.设立“青年科学家专题”,支持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申请项目。具体要求如下:

(1)支持范围包括973计划9个领域(不含中医和传染病专题)和6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今年计划立项30个项目;

(2)参照重要支持方向提出项目申请,目标应更加集中;

(3)项目不设课题,参加人员不超过5人,承担单位不超过2个,所有参加人员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78年1月1日以后出生);

(4)项目经费额度500万元左右,执行期5年。

6.申报材料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申报项目与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的关联。

7.按规定格式编写项目申请书(编写提纲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下载)。项目申请书不得附加任何个人或学术组织对所申报项目的评价意见。

8.所有参加人员(含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课题负责人)应在项目申请书中签名承诺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可按课题签名)。项目申报单位汇总后将纸质项目申请书(2份)报送科技部。

9.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与欧盟合作项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共同体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中的有关规定进行申报,评审及立项程序与其它项目申请相同。

四、申报与受理程序

1.申报单位通过主管部门、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或直接向科技部申报项目。

2.项目实行网上申报,由申报单位通过科技部门户网站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提交项目申请书,并以网上提交的项目申请书作为评审的依据。

3.网上申报程序将于2013年3月上旬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上另行通知。

4.申报单位须对项目申请书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并对项目申报人员的申报资格负责。

5.申报项目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申请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6.申请项目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受理:

(1)不符合项目申报的基本条件;

(2)申报单位、项目首席科学家或课题负责人中任一项不符合申报资质要求的;

(3)不符合申报资质要求的参加人员有3位以上(含3位)的,申请项目不予受理;有3位以下的,不符合要求人员直接从项目中去除;

(4)申请书编写不符合规定格式;

(5)申报手续不完备,不符合规定申报程序。

7.项目申请书(包括不受理的项目申请书)不予退回。

8.申报单位和项目人员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如有违规,科技部将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附件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重要支持方向

农业科学领域

能源科学领域

1.煤炭中有害元素的分布富集机理及环境污染防治

研究我国煤炭中有害元素(砷、汞、氟、铍、铀等)的赋存状态与分布富集机理,研究有害元素在洗选、燃烧及化工过程中的迁移、演化规律,建立有害元素富集及环境影响的判识评价体系,研究防治有害元素环境污染的应用基础理论与工程理论。

2.非常规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富集规律与资源潜力

研究致密油(页岩油)形成机理,包括细粒沉积储层沉积环境与分布特征、储集空间结构与流体相态;致密储层油气聚集成藏机理,富集控制因素,建立致密油(页岩油)地质理论,评价我国重点盆地致密油(页岩油)资源潜力,预测有利区。

3.致密油气藏的高效开发

围绕致密油气的驱油机理问题,针对低渗基质—裂缝系统等油气储层和复杂渗流现象,研究储层横向预测和精细表征的新方法,发展非线性渗流理论,研究致密油气藏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建立致密油气藏高效开发的理论基础。

4.人工光合成的基础(C类)

围绕利用太阳能和水将二氧化碳转换和储存为碳氢化合物能源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具有高光子转化效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方法,建立相应的能带调控理论;构建有利于光化学反应动力学条件的表/界面结构,阐明表/界面现象及光化学反应微观机制;研究复合材料组装和集成特性,开发高效的太阳能化学转换体系。

5.新型高压直流输电装备和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电压源型多端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新型直流断路器和高压直流套管、直流电缆、新型电力电子变换器等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我国新型直流输电系统和新型直流断路器等装备的研制与应用建立理论基础。

6.燃气轮机高效清洁热功转换理论

研究多燃料、多工况等多适应性燃气轮机高效热-功转换理论,高负荷叶轮机械三维非定常气动热力学理论,流-热-固多场耦合及其流动换热相互作用机理,高效清洁燃烧机理,多组分多相多尺度耦合理论与方法。

7.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理论与方法(C类)

研究微尺度条件下流体形态、转捩机制、流动模型和流动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微尺度下火焰稳定性机理、反应动力学模型与燃烧过程强化,微尺度复杂环境下的传热与控制方法,微型能源动力系统的设计理论与实验方法。

8.大容量工业储能的科学基础(C类)

围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调峰和分布式供能对工业储能的需求,解决储能单元、系统并网与控制及系统集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大容量锂电池、超级电容器、压缩空气及储热等新型工业储能技术的基础理论。

信息科学领域

1.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原创性新型信息器件研究

针对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需求,研究新型太赫兹(THz)源、接收器件和其它关键功能器件及其应用;研究新型电子存储材料与器件及超高密度超长寿命光存储器件;研究高速柔性薄膜电子学器件和纳米分辨力光学信息获取方法。

2.支撑节能信息系统的光子和电子器件研究(C类)

针对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大需求,开展面向接入网和光互连的低能耗、低成本光电子集成器件与模块及新型微纳光电子器件研究;开展光子系统芯片关键微纳光子器件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3.新型通信复用体制基础理论

研究轨道角动量(OAM)复用机理,研究在无线和光纤上OAM复用情况下香农信息论的发展,提出OAM产生、调制、发射、复用、探测和处理的方法;研究多维资源联合优化的通信体制、信道损伤与干扰影响及应对方法,分析容量极限,提出并验证高效的多维复用通信方法;开展大容量系统的计算机仿真和实验验证。

4.深空与临近空间的信息传输理论

研究深空环境下对空间资源的认知和高效利用,提出深空通信技术体制和容量逼近传输理论,提出验证方法并开展实验;研究临近空间等离子体鞘套与电磁波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及应对方法,为临近空间超声速飞行器的导航、数据遥测、通信和电子对抗等提供理论基础。

5.大数据计算的基础研究

面向网络信息空间大数据挖掘的需求,结合1-2种重要应用,研究多源异构大数据的表示、度量和语义理解方法,研究建模理论和计算模型,提出能效优化的分布存储和处理的硬件及软件系统架构,分析大数据的复杂性、可计算性与处理效率的关系,为建立大数据的科学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6.面向三元空间的感知认知和智能控制

面向复杂交通系统、公共安全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需求,分析网络空间、现实世界和人类认知的三元交互融合;研究人的感知灵敏度和智能处理能力的拓展及集成方法;研究面向三元空间海量感知计算模式,建立认知计算理论,提出基于CPS的聚合协同与人机交互闭环的智能控制方法。研究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中文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

7.云计算安全研究(C类)

针对增强公共云计算安全性的需求,研究安全云计算的模型、结构及虚拟化机理;研究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平台作为服务和软件作为服务等服务模式下保证用户系统安全可靠的机制和方法;研究保障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私密性和可追踪性的理论和技术。

8.安全攸关软件系统的共性理论和构造方法(C类)

面向安全攸关软件(Safety-Critical Software)系统开发的重大需求,研究安全攸关软件系统的建模原理、构造方法及其运行与演化机理;研究软件安全性评测的理论与方法。

资源环境科学领域

1.造山带弧盆体系构造-岩浆-成矿机理(C类)

研究古弧盆体系的构造演化过程,岩浆演化序列和地壳基底性质;揭示成矿物质来源、迁移富集机理和优势矿种的成矿机制,建立古弧盆体系成矿理论框架;建立成矿预测体系及大型-超大型矿床识别标志体系。

2.华南地质构造特点及大规模低温成矿理论

研究华南低温成矿作用及有关地质事件的时代与空间格局;低温成矿域中各类矿床的相互关系,成矿元素的运移-聚集过程及所形成矿床的主控因素与时空配置;低温成矿作用与地质构造、壳幔深部过程的关系,低温成矿作用的地球动力学条件;低温成矿域中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优选矿种与找矿方向。

3.东南丘陵区红壤酸化过程、阻控机制与生态系统生产力恢复(C类)

研究不同气候、酸沉降环境及人类活动条件下东南丘陵区红壤酸化过程的时空分异格局和控制因素,阐释红壤酸化对土壤肥力、养分循环和土壤生物演替的影响,揭示不同植被和农作物对红壤酸化的响应、适应和反馈机制,提出不同类型区土壤酸化阻控和修复的原理和对策。

4.我国典型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界面过程与修复

研究典型区域土壤复合有机污染特征、源汇机制及演变趋势,研究有机污染物的多介质微界面行为及其分子机制,阐释共存有机污染物的交互作用机制与生物有效性,揭示土壤-植物系统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阻控原理,提出复合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及化学强化等新技术原理。

5.大气成分理化特征及其与气候系统相互作用(C类)

分析和应用大气成分站网资料,研究大气成分天气数值模式和百年、年代际尺度预估,评估全球大气成分变化,提出减排策略;研究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成分(含不同尺寸颗粒物)的形成、特征、演化机制,及其对天气、气候、环境的影响与对策。

6.雷电重大灾害天气系统的过程、动力、微物理和成灾机理

通过对雷电重大灾害天气过程综合探测及物理过程的认知,研究雷电物理过程及雷电成灾机理,分析灾害性雷暴的云微物理结构和成因,研究特种观测资料同化及雷暴灾害的监测预警和成灾机理。

7.热带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研究具有丰富生物资源的热带海洋陆坡、深海海区内有关生态系统动力学问题,以中尺度物理、生化和生物过程的相互作用为核心研究海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时空演变规律,探讨以海温为环境指标的年际、年代际低频变异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8.人类活动对我国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生物资源效应

研究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湾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机理,对海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评估其对海湾渔业资源的影响,探讨海湾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途径。

健康科学领域

材料科学领域

1.海洋工程装备材料腐蚀和防护

研究海洋工程装备材料在高湿热、压力、化学和微生物等多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腐蚀损伤,磨蚀失效和微生物污损的机理与防护技术;研究深海高压条件下密封、耐磨和联接机构材料的破坏原因;针对海洋平台大构件研究金属材料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

2.复杂多元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科学基础

针对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研究共生/伴生有色金属矿资源的组元特性与分离行为、多元多相矿物分离提取过程的矿相演变规律与调控机制、选冶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科学基础等,解决非传统资源高效清洁分离的关键科学问题,推进有色金属原材料产业绿色化升级。

3.高效有机光电材料及其器件集成

针对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围绕有机光、电材料的能级、界面态调控,载流子输运,器件结构设计及制备等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高效有机/聚合物太阳电池新材料与器件等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实现大面积可控制备;研究有机晶体管及其电路高性能材料与器件。

4.轨道交通用高质量金属结构材料研究

选择一种轨道交通关键材料,如高效长寿转向架系统、高抗疲劳的先进轮/轨系统或安全可靠的制动摩擦系统材料,研究高速、重载条件下的约束致脆、低温、高应变率、疲劳剥离、辋裂失效等寿终和动态衰退、动态断裂等科学问题,满足批量稳定、高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

5.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制备

围绕聚酰亚胺薄膜和纤维材料高性能化和低成本制备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树脂的分子结构、凝聚态结构、流变特性、缺陷控制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典型使役环境下薄膜和纤维材料的结构演变规律和性能优化,满足生产中产品高质量和经济性的需求。

6.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化(C类)

围绕稀土资源高效利用和高性能化目标,重点研究具有高效发光性能的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及器件应用;高丰度稀土元素高值化利用的新型稀土化合物新功能原理及其关键制备技术;资源节约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设计、结构对磁性能的影响机理及可控制备科学基础。

7.高性能近-中红外激光材料及器件(C类)

探索能实现室温工作的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优化其结构、物性及制备技术,研制通讯波段和2.8-4.0微米传感波段的非制冷半导体激光器原型;通过组分设计、化学与物理过程的调控,优化玻璃光纤性能,研制1.0-3.5微米超窄线宽、超高频率等高功率、高性能红外光纤激光器原型。

8.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方法(C类)

通过相组织的“构件”组合,发展各方面性能均衡提高,具有多功能性的构筑材料;基于材料科学理论和工艺技术的积累,开展面向性能的材料集成设计,强化计算材料学对生产工艺的指导,加速材料研制进程。

制造与工程科学领域

1.能源装备设计、制造、集成的科学基础

研究风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高效吸能转化、传递、承载机构/结构设计的科学原理,装备系统对复杂载荷作用的响应与自适应承载原理,稳定运行的界面科学、系统动力学与智能调控的多学科融合规律;研究服役于核环境的大型零部件制造的多尺度形性协同演变和综合高性能的形成规律、核环境服役的零部件性能衰变、损伤、失效机制与可靠运行监控的科学基础。

2.深部资源开发装备设计、制造、安全运行预测与调控

研究深地、深海资源开发作业装备与深部作业环境的多尺度耦合规律,特种作业功能机构/结构、装备系统的创新设计,基于无人操作的作业状态感知与监控的智能化基础,特大型构件高品质制造工艺原理、系统集成与运行中非定常因素扰动控制的科学基础。

3.航空、航天、航海高服役性能核心部件、特种机构、高性能零件设计制造的原理与方法

针对航空、航天、航海装备,研究动力部件极端服役性能形成的多学科融合规律、其复杂制造过程形性演变轨迹和敏感参数的影响机制与规律调控;研究高性能核心零/构件的特种加工成形成性新原理、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特殊机构机-电-液协同操纵系统、整机装配集成的参数界面建模、快速准确响应与安全预警多学科技术原理集成。

4.特殊服役大型共性基础件、特种功能部件设计制造原理(C类)

研究重大装备用特种齿轮等基础件高精度制造、高压系统大型承载件整体化、高均匀性与高品质制造,其制造演变的残余影响和形、性误差的消减、补偿机制,研究具有特种工作原理的精密功能部件的创新构成原理和制造原理。

5.超大型海洋和水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行基础问题

海上油气、风能和港口工程极端荷载环境的描述及预测,结构动静力学性能及设计理论;超过200米高坝等超大型水工程设计和运行安全可靠的基础问题。

6.交通、矿山和城市建设中的重大岩土和工程基础

围绕高速交通设施和金属/非金属矿井建设和运行,研究特殊土(黄土、软土、红土、膨胀土、冻土等)环境下的路基和地下空间的工程灾变机理和防控理论。

7.重大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全寿命周期安全研究(C类)

超规范重大公共建筑、核能基地和生命线工程的耐久性,在极端灾害环境下的损伤演化与灾变机理,健康监测安全评定与性能控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8.面向制造和工程的数字化与软件(C类)

面向重大工程结构及系统的灾害模拟、防灾减灾及工程设计的数值模拟、软件及支撑平台;高精密微电子制造、光学器件制造工艺、装备设计与仿真运行成套软件。

综合交叉科学领域

1.大型飞机基础研究专题

针对大型飞机减阻降噪设计需求,研究空气动力学复杂流动控制机理、减阻机理与方法;研究超大水滴成冰机理和预测方法等;围绕航电系统综合能力的提升,研究模块化航电系统体系架构设计、结构与信息综合机理与任务合成方法,提出航电系统有效性、安全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2.深海科学研究专题

围绕海洋动力过程与安全保障问题,研究深远海岛屿周边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为海洋环境监测和预报提供科学支撑;依托深潜器等深海研究平台,探索深海生源要素循环、生物群结构与生物资源利用。

3.合成生物学专题(C类)

基因元件、基因器件、底盘细胞的标准化及适配性;基因器件、细胞器、细胞和多细胞体系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与风险评估。

4.航天器的动力学与气动热环境

大型航天器的动力学与系统控制研究;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与防热材料的耦合研究。

5.深空、海洋与地理感知认知和导航理论与方法

深空、海洋、极地和地表探测感知与机理认知;卫星、天文、深海导航定位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6.过程工程中节能减排与系统优化

过程工程中节能减排与系统优化的理论与方法;复杂反应传递过程中关键问题与系统优化。

7.针对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与技术整合

成像、仿生及生物传感器等实验技术与方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生物大数据挖掘与生物网络和生物体系的重构。

8.污染、灾害的成因机理与交通安全风险防控(C类)

围绕城市公共安全等问题,研究化学和生物污染的成因、预测及防控,研究重大灾害及灾害链的发生、演化机制,为城镇化建设及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高速列车或地铁系统的安全风险预警与控制。

重大科学前沿领域

重点支持经过自然科学基金等前期培育取得重要进展,应用前景较为明朗,可望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前沿研究和交叉综合研究。例如:非晶体系的时空关联及非平衡特征,新型导航理论探索,团簇多级结构的构筑与功能调控,洋壳登陆机理及其成矿作用,异常生命活动的微尺度基础研究等。

重点支持基于重大科学设施开展的科学前沿研究,包括设施制备的先导研究、运用设施开展的科学前沿及重大国际合作研究。例如: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器、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的先导研究、高温高密核物质形态研究等。

纳米研究

1.纳米材料与结构中的基础问题

有重大应用需求前景的特种纳米材料研制及基础研究,极端条件下纳米结构制备;纳米材料的本征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

2.纳米加工方法、检测与标准

纳米结构的新型加工、检测与集成方法;纳米标准物质的制备与检测方法。

3.纳米信息器件及集成(C类)

有实用化意义的新型纳米器件(传感、光电转换、光波导、显示、压电电子等器件)及应用基础;纳米器件集成系统的设计和制备方法。

4.纳米生物与医药(C类)

针对重大疾病诊治和再生医学的基于纳米技术的新方法、新材料和新药物;纳米尺度生物学过程的基本问题。

5.纳米环境材料与技术

纳米材料的环境过程、生物效应与安全性;纳米材料与技术在环境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资源高效再生中的应用。

6.能源纳米材料与技术

能量高效转换与存储纳米材料研究和开发;纳米材料与技术在高转换效率太阳电池的应用;有重大应用价值的纳米催化材料。

量子调控研究

略。

蛋白质研究

略。

全球变化研究

略。

上一条:皇家永利“苗子工程”拨款等相关事宜的通知 下一条:皇家永利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