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潜心搞科教 得暇赋小诗——记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实验室研究人员祝效华 发布日期:2016年11月11日 供稿: 编辑:hgyzyw 审核: 点击:[]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他以实验室为家,一待就是一整天。 作为一名教育者,他以赤诚之心待学生,一耕耘就是十年。 他孜孜不倦地坚守在自己钟爱的科研及教育事业中,以敬畏之心搞研究,以仁爱之心做教育。他就是皇家永利机电院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祝效华。 潜心:做充满敬畏之心的钻研人 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20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7项,发表SCI、EI等论文120余篇(论文总他引1400多次),编著4部,作为第一设计人授权专利84项,其中发明专利31项……这是年仅38岁的祝效华给自己交的一份答卷。 面对这份漂亮的答卷,不了解他的人或许会说,“这个人做科研有‘天赋’”,但认识他的人都表示,“这个人做科研有‘拼劲’”。 2005年,祝效华完成了在皇家永利九年的学习,取得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学位,留校任教。自那时起,他便一直专攻“钻井提速理论与方法研究及钻井提速工具研制”领域。期间,他先后赴大港油田做博士后,去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围绕“油气井工程”、“工程力学”领域做深入积淀。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科研之路无疑是“荆棘”的。他的第一篇高水平文章,历时两年,经过6次退稿才最终发表。他的首个专利,历时三年半,经过数十次失败才最终试验成功。而他最近完成的一个项目,更是陪伴他走过了七年的时间。 “做科研一定要潜心下去。”在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日子有些枯燥,却很充实。“他每天基本保持13-14个小时的工作时长,看起来却仍然干劲十足。”机电院教师张旭伟说,不管多晚,只要我们想找祝老师聊点工作,他都在。由于常常早出晚归,连明志楼的保安都感叹,“就是黑夜里,我也能认出祝老师的身影。” “从转让专利中获取的报酬,大都被重新投入到新的实验研究中。”祝效华说,因为有些实验周期较长,且实验设备昂贵,为了更有效地推进研究进度,只有先垫付经费。 “孜孜不倦地耕耘,却不计较个人利益。”这是祝效华对科研工作的一份敬畏。十年来,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科研人,他凭借着自己的那份“真”与“诚”,不断破解着钻井工具的“提速密码”。 坚守:做充满仁爱之心的教育人 祝效华出生山东。他说:“儒家文化对我影响较大。”“慎独”、“仁爱”的文化基因已融入他的血液。如果说“慎独”是他追求学术领域时的自律、坦荡和勇攀高峰;那么“仁爱”则是他对同事、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之心。 尽管自己跌跌撞撞的科研之路走得并不容易,面对年轻老师和学生,祝效华却从不“藏私”,总是满怀热情地去分享一些“诀窍”。 “先锁定重大工程问题,再梳理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再对所研究的技术或提速工具进行多轮次的‘试制、单元试验、整机实验’,等到成熟度达到90%再找企业洽谈合作。同时,做选题要“窄口径”入手,然后纵深发掘,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当然还要坐得住“冷板凳”,不要盲目跟风……”每当与青年人分享起自己的科研之道,祝效华总有些收不住话匣子。 除了毫无保留分享经验,祝效华更是“手把手”带领青年教师过学术关。“之前写SCI论文一直找不准方向,十分沮丧。”机电院青年教师石昌帅说,找到祝老师后,他毫不推辞,数次指导我修正方向、几易其稿,最终被成功采用。 因为科研能力强,为人热情,祝效华的“名气”很快在教师中传开了。不少其他院系的老师遇到工作问题,甚至人生困惑时,也会主动来向祝效华“取经”。 除了帮扶青年教师,祝效华对自己的学生也非常严格。“老师会让我们自己检索资源,下载高水平论文,然后让我们去查阅文献,去翻译解释,然后课堂上再进行讨论。”机电院学生张柠说,这种研讨式的上课方式,给我们开启了一扇走向科研的大门。 而作为研究生导师的祝效华更是“严苛”。“老师几年前对我们就有硬性规定,硕博士生每人至少发表一篇SCI论文,通过这个可以训练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已经进入博士阶段的博士研究生刘伟吉谈到。 在担任机电院副院长的三年里,祝效华更是毫不含糊,因为责任心强又性情率直,只要是工作相关的事,哪怕是私交甚好的同事,他也总是直言不讳。机电院教师孟小平说,“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待人热忱,敢于直言。” 机电院党委书记李涧松说:“他是一个特别富有创造力的年轻干部,有激情能实干,对同事真诚率直,对学生关爱有加。” 信念:做充满浪漫之心的追梦人 面对繁重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生性乐观的祝效华形容自己“不怕事多”,有时即使压力有些大,他也总能找到自己的纾解方式。 “东风吹千野,明月万里追”、“桃李花下三杯酒,江湖秋雨十年灯”、“秋风催露白,蓬草衬松青”……祝效华个人网络空间里的这些小诗,都是他随笔原创的。自去年爱上用诗歌表达以来,像这样的小诗他已经写了三百多首了。上班路上、朋友相聚、出差途中、久遇难题不解时,他都即兴一首。 这些诗很快引吸引了众多“粉丝”。不少朋友都评价他,“最浪漫的科研人”、“拥有赤子情怀的教育人”。 除了写点小诗,祝效华还喜欢读书。“因为工作忙碌,就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祝效华说,因为经常出差的缘故,很多书大都是在路途中看完的,寒暑假也是给自己“充电”的好时机。正如他的网络签名,“满帘苍翠,正是读书好时节”,祝效华把读书学习当成了一件趣事和雅事。 “文学让人的心灵变得丰富和浪漫。”通过不断提升内在素养,并把这份情怀投入到科研事业中,祝效华总能把最好的自己投入到科研与教学工作中。 如今,已经获得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皇家永利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等一系列殊荣的祝效华却没有减缓逐梦的脚步。 他的心里始终怀揣着一个“梦”:国内没有专门团队做“钻井提速”研究,而国外此类产品的价格高达十倍之多。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就必须打造出我们自己的“拳头产品”。 与此同时,对于自己待了20年的学校,他心里始终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那就是“要依靠走原创开发这条路,不断提升学校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科研与教学工作没有休止符。”祝效华说,“这是一个不断前行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每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如今,刚刚赴学校发展规划处任职的祝效华,也将带着这份“研究精神”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祝效华正在做实验 祝效华在指导研究生 校园网报道链接: http://lab.swpu.edu.cn/Item/34197.aspx
上一条:川报、华西报报道实验室副主任郭建春教授从事科研和教学的故事 下一条:实验室成功召开全国煤层气开发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论坛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