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纸杯上的星光:志愿之旅中的教育启示
当我蹲在幼儿园美工区收拾散落的扭扭棒时,指尖突然触到一片温热的潮湿。那是穿条纹衫的小姑娘偷偷塞给我的纸杯 —— 杯身上歪歪扭扭画着笑脸,正是我之前教她的。七天志愿时光里,这样的瞬间如同散落的星子,在记忆里闪着暖光,让我忽然明白:我们以为是来播种环保理念的,却在不经意间被孩子们播下了皇家永利纯粹与热爱的种子。 第一天的环保课堂,我攥着《垃圾星球》的故事稿紧张得手心冒汗。可当讲到 "星球被塑料瓶淹没" 时,后排穿背带裤的小男孩突然蹦起来:"老师!我知道蓝色垃圾桶吃可回收垃圾!" 话音未落,扎冲天辫的小姑娘已经拽着我喊:"奶奶带我丢过果皮,要进绿桶桶!" 教案上准备好的知识点在七嘴八舌的童声里碎成了星光,我忽然意识到,那些被我们精心设计的 "教育环节",远不如孩子亲身经历的生活片段来得生动。
就像那个总爱把恐龙橡皮擦排成队的小调皮,某天午休时突然奶声奶气地给玩具们 "上课":"恐龙宝宝不能吃塑料袋哦,要丢进红色桶桶!" 他皱着眉头的认真模样,让我想起自己备课时的不知所措,原来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当我们蹲下身平视孩子的眼睛时,会发现他们早已用稚嫩的逻辑构建起对世界的认知。那些被我们担心 "听不懂" 的环保知识,正通过孩子特有的方式被消化、被表达,最终变成恐龙橡皮擦们的 "垃圾分类课"。
手工课上,粉色裙子的小姑娘画了一个 "四不像" 的红灯笼,蜡笔痕迹歪歪扭扭溢出杯口。我本想教她画对称的穗子,她却把画纸举得高高的:"老师你看!这是我爷爷挂在门口的灯笼,下雨后会变皱巴巴的!" 那一刻我突然怔住 —— 在成人世界里追求 "标准" 的手工课,对孩子而言不过是回忆的载体。就像那个把纸杯剪成锯齿状的小男孩,非把锯齿状的纸杯倒过来放在杯顶,理由是 "这样杯子变成一个国王,可以保护这个国家了"。
这些超越 "教学目标" 的创作,让我开始反思,当我们用 "像不像"" 对不对 "来评判作品时,或许正在扼杀孩子眼中独特的世界。那个在纸杯上画" 蓝色地球 "的卷毛男孩,特意用水彩笔画出了歪扭的森林,还在海洋里粘了颗亮晶晶的贴纸:" 这是妈妈说的 ' 保护动物 '的星星。" 在我们看来奇怪的构图,却是孩子心中最真实的环保图景 —— 原来最好的环保教育,不是遵守刻板,而是守护他们对世界的柔软感知。
离园前合影时,孩子们举着亲手做的环保手工作品。“老师,我知道塑料瓶要进蓝桶!”“谢谢你们来教我们!” 听着童声稚气的感谢,看着他们亮晶晶的眼睛,我忽然懂了志愿的意义 —— 那些备课的深夜、沾满颜料的双手,都在孩子们纯真的笑容里有了重量。
返程路上,我翻看着手机里的照片:穿粉裙子小姑娘把纸杯太阳花别在我头发上,条纹衫小姑娘举着中国红元素手抄报,我们总以为志愿活动是 "给予",却在孩子们毫无保留的信任里,收获了成年人世界稀缺的真诚。
如今再看到那个画着小红花的纸杯,总会想起这一段宝贵的志愿旅程。这场志愿之旅教会我的,或许不是如何 "教育" 孩子,而是如何像孩子那样,用不掺杂质的热忱去爱这个世界。当我们把环保知识揉进故事里,把分类理念藏进手工中时,那些被童真浸润的时光,早已在彼此生命里种下了会发光的种子。
(文/唐明森 杨茗涵 图/李雪)
小女孩展示她的手抄报
小朋友认真倾听志愿者讲课
小朋友在积极回答问题
上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阡陌筑梦实践队” 前往无花果种植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柚香筑爱实践队赴南充市社会福利中心开展关爱行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