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 实践探独居老人冷暖,护社区河道清幽
站在老人家门前,我第三次抬手又放下,始终没有勇气按下那个门铃。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调查社区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这本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却让我踌躇不前。我害怕面对那份可能存在的孤独,更害怕自己笨拙的关心会变成一种打扰。最终,我深吸一口气按响了门铃——这个简单的动作,成为了我重新认识人与人之间连接的开始。
老奶奶开门的速度比我想象中快得多,仿佛她一直在等待着什么人的到来。八十二岁的她背已微驼,但眼睛里的光亮让我惊讶。"是社区的大学生吧?快进来坐。"她的热情让我准备好的开场白全都哽在喉咙里。不足四十平米的小屋收拾得一尘不染,茶几上摆着几个相框,里面是她与家人的合影,最新的也已经是五年前的了。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奶奶几乎没给我插话的机会,她谈论天气、社区的变化、她年轻时的工作,甚至是电视剧里的情节。我渐渐明白,她不是在向我讲述什么,而是在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确认自己声音的存在。
这次探访后,我开始注意到一个令人心碎的现象:在我们的社区里,像这位奶奶一样的独居老人有数十位,平均每周与人交谈的时间不足两小时。他们不缺物质生活保障,他们真正匮乏的,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交流与倾听。我原以为"关爱老人"意味着物质帮助,现在才懂得,他们最需要的或许只是有人愿意坐下来,听他们说完那些在心底积压已久的话语。
几天后,我们的社会实践转向了社区河道的垃圾清理工作。天气炎热,河道边的沙砾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金黄色,一弯下腰,热气直冲面门。我们手持夹子和垃圾袋,沿着河岸一路清理。塑料瓶、食品包装袋、甚至还有旧鞋子和破损的玩具,这些被随手丢弃的物品在河道中找到了它们不该有的归宿。弯腰捡拾的机械动作让我有时间思考:这些垃圾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孤独"?被人使用后便被抛弃,在无人问津的角落慢慢腐朽。
这两项看似不相关的活动,在我的思考中逐渐交织在一起。社区老人的孤独与河道垃圾的"孤独"背后,是同样的社会病症:我们越来越擅长建造物质丰富的世界,却逐渐丧失了珍惜与维护的能力。对老人,我们提供了物质保障却吝啬时间陪伴;对环境,我们享受其恩惠却不愿承担维护之责。这种割裂的生活方式,最终伤害的是我们自己的灵魂。
在与老人们相处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倾听的艺术。有位爷爷喜欢讲他当兵时的故事,同样的情节我听了三遍,但每次我都像第一次听到那样回应,因为我知道他需要的不是新鲜感,而是被认真对待的感觉。清理河道时,我也开始注意那些细微的变化:河岸边的野花品种、水流速度的差异、鸟类的踪迹。这种专注让我重新发现了观察世界的乐趣。
这次社会实践给我的最大震撼是认识到:服务他人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当我陪伴老人时,他们用人生智慧滋养着我的思想;当我清理环境时,自然以它的韧性教导我坚持的意义。真正的收获不在于我们帮助了多少人、清理了多少垃圾,而在于这些经历如何改变了我们自己。
回望这段经历,我明白了社会责任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我们决定按下门铃的瞬间,存在于我们弯腰捡起垃圾的动作中。在这个强调个人成就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归最基本的关怀——对他人的关怀,对环境的关怀。这种关怀不需要宏大叙事,它可以是一次耐心的倾听,可以是一个弯腰的动作,可以是对生活中微小事物的珍视。
社会实践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考与行动才刚刚开始。我计划继续定期探望社区的老人,也养成了随身带小袋子捡拾路边垃圾的习惯。这些小小的举动,是我对这段经历最好的致敬。在这个充斥着虚拟连接的世界里,我找回了真实的温度——它存在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真实相遇中,存在于我们愿意为彼此、为环境付出的每一分真诚努力里。
(文/唐明森 廖涵讯 图/蒋雨凡 钟采洳 刘治伟)
队员拾掇河岸垃圾(1)
队员拾掇河岸垃圾(2)
实践队合照
我队队员为老人登记信息(1)
我队队员为老人登记信息(2)
上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海底小纵队暑期实践队赴涪江路小学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下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知行益教暑期社会实践队于西充县开展学生课业辅导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