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烟火里的防线,草丛中的沉默
七月的南充,蝉鸣织成密不透风的网。当"油集真知,柚创青绿"暑期社会实践队的红色马甲第一次出现在兵马堂社区的楼道里,我尚未预料到,这场实践会以两种截然不同的重量,刻进我的记忆——一种是居民紧闭门扉时的警惕,一种是垃圾袋勒进掌心的酸痛。上午八点,我和队友跟着社区李姐走访八栋的独居老人。出发前李姐反复叮嘱:“敲门要轻,先证明自己是社区工作人员,可别让老人家吓着了。”于是乎,我们敲响了三楼张爷爷的门,意料之中,回应我们的是透过猫眼传来的警惕询问:“你们是哪个?干嘛的?”隔着门板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距离感。出示实践队证明、解释来意、甚至拨通社区办公室的电话让李姐作证,这扇防盗门才终于开了条缝。张爷爷攥着门框,目光把我们从头到脚扫了三遍,才侧身让我们进屋。“不是不信你们,”他给我们倒茶水时,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前阵子有骗子装志愿者来敲门,隔壁王婶差点上当。”
这样的警惕在走访中不断遇见。七栋的陈奶奶把我们的证件用手机拍下来,说要先发给儿子确认;五栋的刘爷爷坚持站在门口谈话,客厅的灯始终没开。但当我们蹲下来帮李奶奶更换松动的插座,当队友小周用带来的工具修好王爷爷卡住的轮椅,防盗门后紧绷的线条会慢慢柔和。最后一天再去李奶奶家,她把攒了一周的空瓶捆好放在门口,“知道你们要去拾垃圾,这些干净的,能卖钱”。
那些最初紧锁的门扉,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居民们用一生经验筑起的安全防线。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用耐心和真诚,一点点证明——有些陌生的面孔,带着的是善意。 走访结束转场河道时,骄阳已爬到头顶。7月的河岸像被遗忘的角落,狗尾草长到半人高,芦苇丛里藏着玻璃碎片和生锈的铁丝。我们的任务是清理河道沿岸的垃圾,可第一步得先在密不透风的草丛里开辟出一条路。
队友小陈的裤腿刚被荆棘勾破,我就踩着了不知是谁丢弃的易拉罐,趔趄着摔进草丛,手背被划伤。起初大家还互相打趣“这比军训拉练还狠”,但随着一个又一个垃圾袋装满时,说笑声渐渐淡了下来。 一些被钓上来又因太小而永远留在岸上的小鱼在风吹日晒下逐渐发酵,散发出刺鼻的气味,引得我们直反胃。我们每人手中都握着火钳,弯腰捡拾那些嵌在泥里的塑料瓶、缠在芦苇上的渔网、甚至还有被打碎的啤酒瓶,以及五颜六色的零食口袋。汗水顺着额角流进眼睛,涩得睁不开,只能胡乱用胳膊肘抹一把,继续伸手去够河岸边的泡沫板。 最沉默的是装袋的时刻。每个人都低着头,机械地把垃圾塞进袋中,只有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蝉鸣。当第五个袋子被撑得鼓鼓囊囊,我直起身揉着发酸的腰,看见队友小杨正盯着河面上漂浮的一个塑料瓶发呆,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没有人说话,可我们都明白这份沉默里藏着什么——是对随手丢弃的无奈,是对重复劳动的疲惫,更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重。 收队时,十几个垃圾袋沿着河岸排开,像一串丑陋的惊叹号。路过的阿姨说:“这些娃真不容易,可过几天又会有新的。”这句话像根针,刺破了“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回程的路上,队友们谁都没说话。手里的垃圾袋提手勒出了红痕,就像走访时居民警惕的眼神,都带着某种沉甸甸的东西。
或许实践的意义,从来不是完成一份工作清单,而是让我们在防盗门的缝隙里看见信任的重量,在乱草丛的沉默里读懂坚持的分量——这些,都是课本教不会的成长。
(文/唐明森 廖涵讯 图/蒋雨凡 钟采洳 刘治伟)
队员帮老人更换插座
队员开展清理河岸任务
队员走访画面
实践队合照
上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爱心助残实践队赴泸州市黄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圆满完成见面培训活动 下一条:2025暑期社会实践丨青石板上映丹心:罗瑞卿故居里的廉洁启示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