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2024年丨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青鑫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1日      作者:     编辑:王子昀     审核:     

个人简介

青鑫,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油工程专业2024级博士研究生,汉族,共青团员。 曾获校长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省级“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专注学科前沿,围绕神经管理学开展研究,发表三篇SCI论文,分别位于中科院二区、三区与四区;积极参与多个项目,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四川开展钻井现场实地实验,完成三篇论文报告,专注于油气行业司钻的精神疲劳等难题。在第一届神经工程管理学术研讨会分享研究成果,获得了研究生创新基金;并受邀参加第二届神经工程管理学术研讨会分享研究成果,并成功结题;参加第八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做出报告。


个人事迹

知行合一,勇攀高峰

座右铭“知行合一,勇攀高峰”是对我所遇所感的最佳诠释。身为经济管理学院的一员,我深切体会到学院 “经世励学,管才砺德” 文化蕴含的使命和责任。“经世励学”强调的是学术追求与社会责任相结合,鼓励我们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以学术研究推动社会发展。而“管才砺德”则是提倡在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品德教育和能力培养,确保未来的管理者既专业精湛又品行兼优。


初心定远方——初识科研之路

我清晰地记得,进入课题组之前,第一次与导师联系的情景。那时,他耐心而认真地告诉我,我们团队的研究方向涉及神经管理学、脑科学等多个交叉学科,挑战与难度并不小。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这些陌生领域的敬畏,也有对未知的深深向往。这些崭新而充满魅力的学科,仿佛是一片辽阔的未知天地,而我,正站在这片天地的门槛上,怀着无比的期待,准备踏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后来,在师姐们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实验操作,并逐渐学会了如何查找和阅读相关的学术文献。在研究生生涯的第一年,每一次实验操作都是我与未知世界的对话,而每一篇学术文献都成为了我拓宽认知边界的阶梯。这个研究团队仿佛一个涌动着知识波澜的大海,我开始学习如何在这浩瀚的学海中破浪前行。


知难而进——深耕与突破

如果说我的研究生一年级是科研领域初试啼声的积累阶段,那么研二则标志着我全力投入、力求突破的时期,代表了我从“知”到“行”的蜕变。记得那个酷热的暑假,我开始撰写我的第一篇小论文,那是一段充满挑战和摸索的时光。面对一道道科研难题,我不断查阅文献,给领域内的专家写邮件求助,同时努力学习各种新的研究软件。那个夏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但也在不断的挑战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与导师的频繁交流和反复修改,我的第一篇SCI论文最终在冬天完成。我还记得在春节前夕,万家团圆时,街上热闹非凡,彩灯闪烁,人们笑语盈盈地挑选着年货,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正当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时刻,导师在忙碌中抽空给我打电话,细致地指出论文中的不足。新的一年伊始,我的论文也似乎获得了新的生命。在这篇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我的研究能力,更经历了一次次心灵的成长和蜕变。

到了研究生二年级的末尾,我第一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交给了神经工程管理学术研讨会,并意外地成功入选。最初,我的期望不过是能在研究生分论坛中展示我的研究成果,却不小心将论文提交到了博士生分论坛。会议前夕,我心情忐忑不安,思绪纷乱地想着万一演讲出错该怎么办。我的同台发表者大多来自985高校的博士生,我不禁担心自己会在台上失态。然而,当我站上讲台,面对着神经管理学领域的顶尖学者时,我努力调整自己的心态。那一刻,我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坚定与自信。在随后的颁奖典礼上,我并没有抱太大希望,甚至心不在焉地玩着手机,心中想着:“我一个研究生,怎能与985高校的博士生竞争?”然而,当主持人突然高声宣读我的名字时,那一刹那,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所听到的一切。震惊和喜悦如潮水般涌来,我迅速从座位上跃起,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冲向舞台。在那热烈的掌声中,我领取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份创新基金。

积跬步,至千里——果实与转型

随着研二学年的结束和研三的开始,我再次投身于科研的日常——在实验室阅读文献、修订论文、准备中期答辩。正如古语所说,“万事开头难”,但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的第一篇SCI论文在六月份成功发表,十二月和次年一月份,我又分别完成了第二篇和第三篇论文的发表。这一系列的成果不仅为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了研究方向的转型——从研究博弈和神经管理学转向更为具体的石油工程领域中的神经管理学问题。在攻读研究生三年级的这一年,我有幸多次跟随我的导师前往各个石油钻探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这些考察不分季节,从酷热的夏季到寒冷的冬季,从一个钻井队伍到另一个,我亲眼目睹了石油开采的前线工作。最近,我又随导师参与了石油钻井现场的田野实验,开始准备我的第四篇和第五篇甚至第六篇论文。

在硕士研究生生涯的最后阶段,我有幸获得了硕博连读的机会,并荣获了校长奖学金。记得领奖的那天,酷暑难耐,却依然让我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那天,我见到了学校最优秀的同学们,站在他们面前,我深感自己的渺小与不足。有的同学已经保研进入了清华大学,有的同学已经在研究生阶段发表了五篇SCI论文。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在学术道路上仍有许多不足,心中暗下决心,要向他们学习,不断超越自我,继续前行。

在博士研究生的起步阶段,我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的世界中。虽然外人可能觉得这段旅程枯燥而单调,但对我而言,只要我的研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实践意义,我便心满意足。渐渐地,我深刻感受到,这段科研旅程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遇见什么人,更在于发现一个更优秀、更强大的自我。它教会了我保持独立与清醒的思考,教导我如何独善其身,如何锐意自知。这种从内心深处的自我觉醒与成长,正是大学生活最深沉的魅力所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