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中国环境报丨加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 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9日      作者:罗胤晨 刘鸿渊 文传浩     编辑:王子昀     审核:罗昌龙     

人类社会已经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已成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必然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皇家永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是我国加强建设绿色智慧数字生态文明的必然之举,既需要全面把握数字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深刻理解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间的内在逻辑,也需要准确把握其着力点。

全面把握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形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皇家永利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表明,全球历次关键技术变革均展现出重塑世界经济形态的力量,如农业革命衍生农业经济、工业革命推动工业经济等,均全面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主导着数字革命。数字革命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开启了人类数字文明新时代,在加速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同时,极大促进了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转型的现代化过程,其本质是数字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催生了数字生态文明。

伴随数字技术的广泛传播应用,诸如数据中心、算力枢纽、网络基站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规模及范围持续扩大,随之产生的电力消耗、能源投入和碳排放总量等呈攀升之势,必将对我国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呈现出数字文明的“绿色耗损”效应,亟待同步推进数字文明绿色化升级,保障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始终以绿色为底色。本质上,数字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数字化与数字文明生态化的辩证统一,并具有“绿色智慧”内在属性。“绿色”是生态文明建设、数字文明生态化的底色及方向;“智慧”则是数字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数字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两者以“数绿融合”形态推动塑造“绿色化牵引数字文明、智慧化赋能生态文明”的数字生态文明新图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生态环境治理方式,协同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深刻理解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以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赋能打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供智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生态环境问题由人工处置、被动应对向数字监测、主动预警的智慧化转型,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然而,数字基础水平不高、原始数据多元复杂、类型标准尚不统一等问题,致使数据孤岛、数据壁垒等现象频发,制约着生态环境数据的跨领域、跨部门互通共享。因此,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搭建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数智大脑”平台和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系统,形成从山顶到海洋的智慧化保护治理大格局,不断提高覆盖全时空的数据监测、识别、分析、决策、管理及服务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以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深入推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有助于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减少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尽管数字化对赋能生态环境治理、助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容易引致电力等资源的快速消耗,从而不可避免地衍生能源、污染和碳排放等多元回弹效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急需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统筹谋划,建设蕴含“双化协同”特征的数字生态文明,实现“绿色需求牵引数字供给、数字供给创造绿色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

以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加快建立绿色智慧生活方式,涵育崇尚“数字+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数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消费的各类场景中,在为公众绿色生活提供数字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资源消耗、消费异化等现实问题。数字领域资本的快速膨胀与扩张无疑会控制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消费动机,使消费者易于坠入“诱导消费”“符号消费”“过度消费”等陷阱,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坚持树立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新观念,在倡导绿色消费前提下用好数字技术的赋能,有助于形成“数字+绿色”消费新风尚,引领社会生活及消费可持续性转型,全面塑造数字福祉与绿色福祉深度融合的美好生活。

加快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

“智绿协同”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科学有序降碳。采集分析城市/园区历史耗能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数字孪生、“双碳”大脑等数字技术手段进行模型分析和调度优化,实现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把握重点行业属性和特征差异,利用数字技术采集建立碳结构全景感知平台,通过多源数据交融建构“感碳—算碳—析碳”的智慧碳管模式,全生命周期监测城市、园区等不同主体的碳排放强度。综合利用自然冷却、空调散热、能耗管控等多元数字化节能技术,最大程度降低企业数据中心的能耗水平,协同减少“绿色耗损”。坚持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借助材料创新、工艺创新和流程创新,以更低能耗实现产业数字化的降碳减碳。

“数字底座”夯实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助力精准高效减污。建立健全覆盖山岳、水利、林田、海洋、气象等生态环境领域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推进5G基站、人工智能网络枢纽、数字孪生中心等绿色新型基础设施载体建设,筑牢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基底。以生态环境领域大科学装置为载体,推动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交互融合,建构“天空地海”一体化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及智慧管控体系。推动先进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深度嵌入各类生态环境业务,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信息综合集成平台,消解数据孤岛,促成生态环境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借助“千里眼”“智慧脑”等智能化技术网络,协同实现对各级各类生态环境污染源的精准识别、科学分析,实现高效治理。

“智慧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韧性,促进多样稳定扩绿。运用数字技术赋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智慧化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导向,完善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构精准感知、智慧管控的生物多样性网络及协同治理体系。夯实数字算法、算力基础,打造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拓展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智慧治理。拓宽数字化赋能生态产品市场价值的多元实现路径,智慧核算生态保护补偿价值及流向,增强扩绿韧性,实现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

“数绿融合”加速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赋能生态智慧增长。推进绿色低碳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双化协同”转型技术难题,释放数字技术创新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双向融合”。借助精准测量、动态感知等数字化技术促进各类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推动创新链、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的“数绿互嵌”,高效降低全链条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把握数字化对产业空间区位影响规律,以主体功能区战略引导产业合理布局,重塑虚拟集聚与物理集聚相耦合的产业生态集聚,促进“数绿空间”交叠互促。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驱动数字经济、实体经济与绿色经济间的生态增长循环,智慧助推一二三产业实现融通式绿色发展。

“绿色智慧”驱动生活方式观念性重塑,共享美好生活福祉。运用数智化思维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的数字化素养,积极弘扬数字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环保与生态意识。依托生态账户、绿色积分、绿币台账等数字信用方式搭建服务平台,创立贯通公众、企业和政府的绿色消费激励新机制,全面普及智慧化绿色生活方式。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创新绿色餐饮、绿色家居、绿色出行等公共宣讲及服务活动,涵育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数字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广远程办公、在线会议和低碳消费等现实场域应用,借助数字碳普惠机制等方式破除“邻避”困局,共享“绿色+数字”文明生活新福祉。

作者单位:罗胤晨、刘鸿渊,西南石油大学;文传浩,云南大学

报道链接:http://epaper.cenews.com.cn/html/2024-10/29/content_101487.htm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