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南充日报丨着力赋能导生关系,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1日      作者:余璇 罗楠 石俊     编辑:王子昀     审核:罗昌龙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在一体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调“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阶段,而研究生教育则是最高阶段的顶点位置,我们必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育人目标。刚刚出台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明确指出“深化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因此,赋能导生关系既是着眼育人目标和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具体实践。

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赋能导生关系。

1.构建产权契约,明确共享机制

学术产出通常来自于研究团队,产权界定尤为复杂。学术产出产权契约的内容应包括研究成果分配、投入回报比例、知识产权共享等方面,并应在正式成文的产权契约中予以明确,以促进导生双方在共同遵守产权契约的基础上共享产出带来的收益,确保双方利益平衡,减少误解和不满。

2.打造共同愿景,重塑导生关系

打造导生双方共同愿景,有利于形成“导”与“学”的合力,重塑共生型导生关系。一方面,导生双方应深度了解对方的目标愿景、行为习惯与价值诉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共同协商建立相处的价值准则与行为规范,以达到互相信任与理解。另一方面,导生所在高校应引导导生双方共同制定发展规划,明确双方在科研、学习和职业发展中的目标和任务。同时,应鼓励导师在发展规划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其制定个性化的发展路径。

3.遵循教育伦理,强化师德建设

广大教师应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期望高校教师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高校应加强对导师的师德师风培训,注入传统与现代的专业教育精神,培养导师的道德修养与责任感。鼓励教师遵循教育伦理,强化师德建设,要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铸造师魂;要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师德;要打造扎实的学识,提高师能;要涵养宽厚的仁爱之心,为人师表。

4.明晰制度规则,厘清权责边界

导生权责边界模糊是矛盾产生的源头,厘清导生之间权责边界,是正确处理导生冲突的基本前提。《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要健全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完善学校管理体系。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体系,通过明晰制度规则,确立导生双方的权责边界,确保导生双方知晓具体的权利范围、责任内容,这是改善导生关系的有力保障。

(作者余璇系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博士、教授;罗楠系四川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博士研究生;石俊系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博士、副教授。)

本文系皇家永利202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的实践研究》(编号:SCJG24C297)的阶段性成果。

报道链接:http://xncrb.cnncw.cn/mshow/id/44085/time/20250122/page/A4#page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