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快讯
学院快讯
实习快报丨学院组织学生开展专业见习活动
为深化对“石油精神”的时代认知,探索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创新中的使命担当,学院组织思想政治教育2023级学生于6月18日至23日开展“石油精神时代传承与青年担当”专业见习活动。本次活动以“对话科研力量·解码石油精神”为主线,学生们访谈校内科研团队,调研“卡脖子”技术攻关中青年科研团队的攻坚历程,生动记录青年教师将“科技报国”理想融入实验室与油田一线的实践故事,从真实的科研场景与奋斗足迹中解码石油精神的时代内涵。
本次见习特别聚焦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的青年骨干力量,同学们先后与油气田开发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副所长唐慧莹教授,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郭晶晶,副研究员曹成,副研究员田野等教师代表展开深度对话。活动全程由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研室李晋阳老师带队指导,她鼓励青年学子以科研工作者为榜样,在“知”与“行”的交融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
“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一万个小时,当时大学还剩下三年,我计算了一下,那么我每天至少要学习九个小时。”曹成老师坦言,这一目标并非空想——他将“一万小时定律”拆解为每日9小时的学习与实验计划,十年如一日扎根油气开采技术研发一线。面对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在实验室反复模拟、到油田现场实地验证,甚至连续数月驻守井场采集数据。“科研没有捷径,把时间‘砸’进去、把问题‘磨’透,才能啃下‘硬骨头’。”他朴实的话语里,满是石油人“严细实”的科研底色。从戈壁滩上的昼夜坚守到实验室里的反复推敲,从“十年磨一剑”突破关键技术的攻关历程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青年教师们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为同学们诠释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石油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科研实践中生根发芽。
2023级学生王雨桐感慨道:“科研不仅是理论推导,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的抉择。”此次见习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的“现场课”,更是一场精神的“传承课”,让学生们在触摸科研脉搏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石油精神与青年担当的内在契合,为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注入了鲜活的精神动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