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虚拟教研室助力”弘毅沙龙“经典研读活动

    发布日期:2025-06-27 作者:李建楠    编辑:秦承明    审核:张莉    点击:[]

    6月25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弘毅沙龙”经典研读活动在思学楼D507室举行。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教师陈庆玲担任主讲人,对《共产党宣言》进行全方位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虚拟教研室通过VRS平台,对本次会议进行现场直播并提供线上互动功能,助力校内外师生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工作。我院教师康玉、郭玉秀、杨伊、谢震、李建楠及二十余名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本次活动。

     

    “弘毅沙龙”经典研读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中,陈庆玲剖析工业革命激化的阶级矛盾、早期工人运动的实践需求及德英法思想资源如何被批判吸收,揭示《共产党宣言》诞生的历史必然;梳理七篇序言对原理“与时俱进”的强调,解读四章节结构如何层层递进阐明阶级斗争、政党使命与革命策略;阐释“两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洞见,以及“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终极理想的深刻内涵;针对“暴力革命是否唯一路径”“消灭私有制即剥夺个人财产”等常见误解,结合文本与历史实践正本清源;将《共产党宣言》思想投射于当代全球化困境、新业态劳动者权益、“996”现象等议题,彰显其跨越时代的批判力量与实践指南。陈庆玲特别撷取《共产党宣言》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典型案例,从陈望道翻译时“蘸墨汁吃粽子”的忘我境界,到毛泽东百读不倦、亲注经典的执着探索;从邓小平视其为终身信仰的“入门老师”,到皇家永利总书记强调常读常新以坚定信念的谆谆教诲。这些故事生动诠释了经典著作如何塑造一代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坐标,让真理之“甜”沁入心田。

     

    陈庆玲作《共产党宣言》导读

    研讨环节气氛热烈,师生们围绕“如何认识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过程”“《共产党宣言》在标题中为何没有采用“社会主义者”这一提法”“《共产党宣言》在唯物史观确立过程中的定位”以及“《共产党宣言》与其他经典文献间的逻辑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陈庆玲在总结中强调,《共产党宣言》不是尘封的教条,而是常读常新的行动指南,勉励青年学子以经典涵养理论自信,在新时代的实践中传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本次研读沙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化理论武装、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精读原著、深悟原理,师生们进一步筑牢了信仰根基,汲取了奋进智慧。面向未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将持续以经典研读为抓手,依托虚拟教研室等创新平台,让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育人之路,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任的时代新人凝聚磅礴的思想伟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