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张培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十)

    发布日期:2015-11-16 作者:李丹丹    编辑:陈海兵    审核:    点击:[]

    日期2015116   星期五

     

    地点:博学楼A508

     

    时间1930 - 2200

     

    领读:张培高

     

    记录:李丹丹

     

    主题:导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9-64

     

    此次读书会由张培高老师导读。张老师首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和试图解决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又称《巴黎手稿》(后文简称《手稿》),写于1844年,马克思生前并未公开发表。《手稿》写作的年代距瓦特发明蒸汽机已有六、七十年,距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亦有二百余年,此时的资本主义在经济、科技等各方面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文艺复兴所塑造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科学理性精神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发展。然而,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资本主义并没有使人道主义精神得到真正普遍的落实,这主要体现在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剥削。有责任心和良知的知识分子对此进行了许多研究,这些人中既有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又有空想社会主义者。但是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总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国民经济学家一方面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者理应拥有自己的全部价值,另一方面又认为工人实际上所得到的财富只是劳动成果中最小的、万万不可缺少的那部分。空想社会主义者在面对当时的问题时提出的解决方案又没能使人道主义与科学理性精神(如实证分析)结合起来,因而也未能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手稿》实际上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写就的。

     

    通过前面内容的研读,我们对《手稿》第一部分中主要的、基本的概念——“劳动异化”——已有所了解。马克思在分析了四种“异化”后,得到了一个结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他的推论如下:劳动创造财产,劳动异化必然导致财产异化,然而财产异化又必然引出归属问题。今天所要讲的主要内容(第59-64页)之一就是要分析马克思是如何推导出财产异化后的归属问题。马克思通过不同层面的分析,得到的结论就是“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主宰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对这个劳动的关系”。

     

    这一部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关系问题。对此关系,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存在循环论证。导致这一争论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一方面认为异化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另一方面又认为私有制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于是争论产生了,到底谁是第一位的原因呢?张老师认为,从整体上看,这一争论是难以通过解释而根本消除的,从局部上看或许可以得到部分的解释,即马克思是从不同的层面或意义上使用私有财产或私有制这一概念的。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原因是从整体或广义上说的,而劳动异化是形成私有财产的原因则是从工人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占有这一历史事实而言的。不过,若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工人创造的成果会被资本家所占有,必然要追溯到资本主义私有制。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分析还得到了另一个结论,即要根本上解决异化劳动,必须采用以下途径: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实现一种不存在这种关系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

     

     

    参会人员:崔发展、张培高、张健丰、卢士敏、潘建屯、吴祖刚、段俊霞、彭雪华、张莉、李丹丹、王红、冯雯、张宇、王忠来、刘菊、刘玉、陈海兵、彭艺格、同斯琼、赵凯、曹静飞、杨芳芳、喻上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