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崔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九)
日期:2015年10月30 日 星期五
地点:博学楼A508
时间:19:30-21:30
领读:崔发展
记录:彭艺格
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6-59页、第200-201页
本次读书会,崔老师主要围绕前一次读书会所提出的疑难问题展开讲解。首先,根据马克思所说的“人是类存在物”以及费尔巴哈的相关论述(第201页),似应得出“类”表示的乃是“人的概念”的结论,但马克思却又讲到“其他物的类”(第56页),因此,“类”就不应当单指人。那么人的“类特性”(亦即人作为“一个种的生命活动的特质”)到底指什么?对此,崔老师着重围绕“意识”、“自由”、“能动”、“自主”、“普遍”等核心概念进行诠解。但这些概念凸显出马克思对人之本质的理解仍主要是就人与动物的区分而言,尤其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根本上乃是对照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框架而进行的类比式的剖析。这一方面表明马克思深受费尔巴哈人本学思想的影响(参见马克思在《手稿》序言中对费尔巴哈的高扬),当然其中也有鲜明的黑格尔的影子(比如从异化概念推出私有制,进而推导出扬弃异化的共产主义,这仍是黑格尔式的概念演绎模式),这也是学界为何认为此时的马克思思想仍不成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这些观念也说明马克思已经尝试超越费尔巴哈、黑格尔,比如对异化的理解,马克思就有不同于此二人的明确界定;再如马克思在这里已经提出“实践”,虽然尚未展开详细论述。在梳理文本时,对何谓“精神的二重化”和“现实的二重化”,崔老师认为可以从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两方面进行解读。此外,对于“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本身作为工人所处的那种关系和尺度来观察他人”一语中的“每个人”究竟何指,参会者颇有争议。最后,崔老师还指出,下次导读将集中围绕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之关系的论证是否存在“悖论”这一问题展开。
参会人员:党刘栓 崔发展 潘建屯 张培高 卢士敏 吴祖刚 张建丰 彭雪华 张莉
段俊霞 李丹丹王忠来 张宇 冯雯 刘玉 同斯琼 曹静飞 杨芳芳 郭宝文 彭艺格 喻上婧 周颖 陈海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