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吴祖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七)
发布日期:2015-10-30 作者:李丹丹 彭艺格 编辑:陈海兵 审核: 点击:[]
本次读书会由吴祖刚老师导读。吴老师带领大家研读了《手稿》中劳动产品异化的内容,研读主要针对文本提出的四个问题。
一、“工人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吴老师做出的解读是: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自己得到的比例就越少,甚至得到的是只够维持其肉体生存的需要,工人创造的价值越多,自己越没有价值;二、“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张莉老师认为机器代替了工人的劳动,使工人成为流水线上的机器,工人的智力和体力并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提高,相反却沦落为机器的附庸,工人的体智发展类似于原始野蛮时期的水平,因此,“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三、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关系,工人与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有产者与生产对象的关系,有产者与生产本身的关系等。吴老师认为工人和生产的对象之间是对立的,工人通过自己的劳动作用于生产对象,由此生产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也是对立的,工人和生产的对象的对立是其他三组对立关系的直接原因;四、在生产出异己的劳动产品的同时,“工人自己成了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即自我异化”。这也为接下来本文中写到的类本质异化提供了理论合理性。
参会人员:吴祖刚 潘建屯 卢士敏 张 莉 彭雪华 张培高 崔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