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潘建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

    发布日期:2015-04-08 作者:杨晓亮    编辑:陈海兵    审核:    点击:[]

    日期2015320日(星期五)                    

     

    地点:博学楼A508

     

    时间1930—2130

     

    领读:潘建屯

     

    记录:杨晓亮

     

    主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我们为什么要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伊始,潘老师首先阐明了《手稿》对于学习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他强调《手稿》是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性考察,初步阐述自己新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也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个关键点,并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即从从经济学的视角探索哲学问题。

     

    阅读《手稿》有哪些模式呢?潘老师从:①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②我们为什么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社会形态?③研究方式应该是系统论,还是因素论?等问题逐一阐发。那么,理解马克思哲学有哪些解读的模式呢?潘老师则援引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的“五大解读模式”:西方马克思学的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学的模式、前苏联学者的模式、阿尔都塞的模式、我国学者孙伯鍨的模式以及王东三的“三大解读模式”:以西解马的模式、以苏解马的模式、以马解马的模式,同与会的“学友”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最后,就如何读好手稿?大家一致认为,只有在自己深入阅读过程中,不断还原文本的真谛,稳扎稳打,才能读好、读懂马恩经典。

     

     

    参会老师党刘栓  崔发展  张培高  张健丰  崔发展      潘建屯

     

         刘晓辉          吴祖刚  彭雪华  刘晓辉

     

     

    参会学生:李丹丹  肖凯强      王忠来          罗文双

     

        张亚琼      孙晓光  李丹丹  杨晓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