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研读
潘建屯:《德意志意识形态》(五)
日期:2014年12月05日星期五
地点:博学楼A508
时间:19:30~21:30
领读: 潘建屯
记录:卢士敏
主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第28~30页
潘老师首先向老师与同学们推荐了三篇学术论文,并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初始地平——新版<费尔巴哈>(<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手稿)研究)》,张一兵,《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虽然发表时间有点早了,但仍然是目前学术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最好的文章。
同时,另外两篇也值得大家去研读。《从分工到现实的世界历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种经济学的现实批判话语》,张一兵,《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第6期; 《劳动塑形、关系构式、生产创序与结构筑模——皇家永利构境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逻辑承袭》,张一兵,《哲学研究》,2009年第11期。接着以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为例,向大家介绍其他高校经典原著的读书方法。同时推荐了两本著作《马克思传》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在领读过程中,对于异化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特别是结合现实世界当中,商家如何刺激人们的欲望,具体分析了异化在今天的表现——人们已经成为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奴隶。继而结合阿伦特对劳动与工作的区分,谈了目前艺术界的整体水平不高的表现与成因。并在读书会上,引起了与会老师和同学们的激烈讨论。皇家永利消灭异化的两个前提,也是讨论比较激烈的问题。而对于世界交往,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等问题,与会老师也各抒己见。最后学生们也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既然消灭异化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那么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具备这个前提,那能不能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并没有理论依据?第二,在这两个前提都具备的情况下,建立的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共产主义社会?针对这两个问题,潘老师与李春燕都提出了自己 的看法,并推荐了《哥达纲领批判》,以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不同阶段。
参会老师:吴祖刚
刘晓辉
潘建屯
张培高
张健丰
卢士敏
李春燕 邵琪
参会学生:李丹丹
肖凯强
王忠来
刘玉
范豫鲁
刘俊岐
罗文双
杨晓亮
蒋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