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冰
职 称:
副教授
博导/硕导:
硕导
学科专业:
测绘科学与技术
研究方向: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与多源遥感监测
联系方式:
rs_insar_bingyu@163.com
个人简介
于冰,1985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测绘工程教研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国家注册测绘师,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Americ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等多个期刊编委,石油和化工行业油气田测绘遥感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西南石油大学油气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油气田沉降灾害及储层开采状态遥感监测”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学术骨干,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研究员,西南石油大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环境监测研究”科研团队负责人,“空天地一体化防灾应急与能源安全监测团队”核心成员。获皇家永利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皇家永利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5项、省重点实验室项目2项、其他科研项目多项。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遥感学报、地球物理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5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社科专项4项,参与省部级和校级教改项目5项,获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西浦全国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和优秀奖1项,获校级教学质量单项奖——教学新秀奖1项,获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发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15篇。获评国家与省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3项。指导学生获得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竞赛特、一、二等奖近30项。指导学生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校级开放实验重点项目7项。任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sciences, IAMG)和皇家永利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会员与专家库成员、欧洲地球科学联盟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会员、中国知网评审专家库专家。担任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Journal of Geodes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Remote Sensing、Sensors、武汉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遥感技术与应用等多个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招收研究生: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硕、测绘工程专硕、土木水利专硕(测绘工程方向)、资源与环境专硕、工程管理MEM专硕、测绘工程非全日制硕士。
工作经历:
2015.12-至今: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测绘学院
教育经历:
2009-2015:西南交通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系,博士研究生(硕博连读)
2004-2008:西南交通大学测绘工程系,本科生
学术组织任职:
国际数学地球科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athematical Geosciences, IAMG) 会员
皇家永利测绘地理信息学会 会员及专家库专家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才发展专业委员会 评审专家库专家
Americ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期刊编辑部 编委
欧洲地球科学联盟 会员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会员
中国知网评审专家库 专家
中国地理学会 会员
教学及教学研究
讲授课程:
本科生:《摄影测量学》、《遥感数字图像处理》、《雷达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无人机测绘》、《油气资源与环境遥感》
研究生:《雷达遥感原理及应用》、《遥感模型与智能处理》
教学成果奖:
[1] 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优秀奖,2023年,第一位。
[2] 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一等奖,2021年,第九位。
[3] 面对行业变革,结合数字建造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西南石油大学2020年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年,第八位。
教学获奖:
[1] 西南石油大学2022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一等奖”,2023年。
[2] 西南石油大学2021年度“课堂教学质量单项奖——教学新秀奖”,2022年。
[3] 西南石油大学2020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三等奖”,2021年。
[4] 西南石油大学2019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三等奖”,2020年。
[5] 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三等奖”,2019年。
[6] 西南石油大学2017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二等奖”,2018年。
[7] 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度“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优秀二等奖”,2017年。
教改项目:
[1] 师生共创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全过程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皇家永利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第一位。
[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驱动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西南石油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第一位。
[3]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与城市沉降监测应用,2022年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第一位。
[4] 基于SPOC和P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西南石油大学教学评估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项目,第一位。
[5] 精测空间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设计与实践,西南石油大学2020年度社科专项,第一位。
[6] 面向行业改革,结合数字建造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皇家永利2018-2020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第八位。
[7] 基于BIM技术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第六位。
[8] 面向行业变革,结合数字建造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高等皇家永利改革研究校级重大项目,第六位。
[9] 新工科视角下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高等皇家永利改革研究校级重点项目,第七位。
[10] 基于SPOC和PBL组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为例,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第四位。
指导学生获奖:
[1] 2024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科技论文竞赛特等奖,2024。
[2] 2024年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测绘技能竞赛(机载激光雷达虚拟仿真比赛非专业组)特等奖,2024。
[3]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金奖,2019。
[4] 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金奖,2019。
[5] 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测量程序设计特等奖,2018。
[6] 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2018。
[7]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三维激光点云建模一等奖,2016。
[8]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团体二等奖2项,2016。
[9]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二等水准测量二等奖,2016。
[10]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地形图数据建库三等奖,2016。
[11] 第三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一级导线测量二等奖,2017。
[12] 第四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三维激光点云建模二等奖,2018。
[13]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一级导线测量二等奖,2016。
[14] 第三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1:500数字化测图二等奖,2017。
[15] 第四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1:500数字化测图二等奖,2018。
[16]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二等水准测量二等奖,2016。
[17] 第三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地形图数据建库二等奖,2017。
[18] 第三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二等水准测量二等奖,2017。
[19]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三维激光点云建模二等奖,2016。
[20] 第二届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专业组地形图数据建库三等奖,2016。
[21] 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2017。
[22] 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铜奖,2023。
[23]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七期(2017-2018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优秀二等奖,2018。
[24]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八期(2018-2019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优秀三等奖,2019。
指导学生立项:
[1] 皇家永利第五届“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师生共创组,注册成立企业并运营),精测空间科技——遥感新技术形变监测全产业链国产化的倡导者,2019,指导教师。
[2]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虚拟校园室内外三维实景VR建模及用户定制功能设计与开发,2017年09月–2018年12月,指导教师。(该项目获得西南石油大学第十七期“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的支持)
[3]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时序DInSAR的新型滑坡隐患点监测技术研究,2018年09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该项目获得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八期“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的支持)
[4]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时序DInSAR的新型特大油田沉降监测技术研究,2021年07月–2022年09月,指导教师。
[5] 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基于InSAR的成都都市圈城市沉降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2022年07月–2023年09月,指导教师。
[6] 省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精测空间科技—遥感新技术形变监测全产业链国产化的倡导者,2020年09月–2021年11月,指导教师。
[7] 西南石油大学第22期(2022-2023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时序InSAR白鹤滩水电站边坡稳定性监测,2023年05月–2024年03月,指导教师。
[8] 西南石油大学第22期(2022-2023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辽河油田主产区地表沉降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2023年05月–2024年03月,指导教师。
[9] 西南石油大学第22期(2022-2023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时序InSAR克拉玛依油田注采区地表形变监测与分析,2023年05月–2024年03月,指导教师。
[10]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七期(2017-2018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虚拟校园室内外三维实景VR建模及用户定制功能设计与开发,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指导教师。
[11]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八期(2018-2019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基于卫星时序差分雷达干涉的滑坡形变监测方法研究,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
[12] 西南石油大学第20期(2019-2020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基于时序DInSAR的克拉玛依特大油田沉降灾害监测与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指导教师。
[13] 西南石油大学第21期(2020-2021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基于InSAR的成都都市圈城市沉降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估,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指导教师。
[14] 西南石油大学第20期(2019-2020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普通项目,基于雷达遥感的锦屏特大型水电站及边坡形变灾害监测与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12月,指导教师。
[15] 西南石油大学第21期(2020-2021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普通项目,基于卫星遥感的辽河油田地质灾害监测,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指导教师。
[16]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2018年12月–2019年12月,基于卫星时序差分InSAR的塔里木油田沉降观测,指导教师。
[17]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智慧校园中真实感三维建模及可视化方案研究,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
[18] 西南石油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2018年“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测的数字表面模型数据采集及利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指导教师。
代表性论文、著作和技术规程
代表性论文(*通讯作者):
[1] Bing Yu, Jie She, Guoxiang Liu, Deying Ma, Rui Zhang, Zhiwei Zhou, Bo Zhang. Coal fire identification and state assessment by integrating multitemporal thermal infrared and InSAR remote sensing data: A case study of Midong District, Urumqi, China.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2022, 190: 144–164.
[2] Bing Yu, Tong Niu, Jinzhou Zhao, Deying Ma, Guoxiang Liu, Xiaowen Wang, Keren Dai, Yanchao Gu. De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primary driving factor analysis in the coastal area of Liaohe Oilfield utilizing MT-InSAR and PCA. PFG –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24, 92(3): 213-234.
[3] Bing Yu, Jinlong Hu, Xiujun Dong, Keren Dai, Dongsheng Xiao, Bo Zhang, Tao Wu, Yunliang Hu, Bing Wang. A Robust Automatic Method to Extract Building Facade Maps from 3D Point Cloud Data. Remote Sensing, 2022, 14(3848): https://doi.org/10.3390/rs14163848.
[4] Bing Yu, Guoxiang Liu, Zhilin Li, Rui Zhang, Hongguo Jia, Xiaowen Wang, Guolin Cai.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TerraSAR-X interferometry on a network of natural persistent scatterers and artificial corner reflectors. Computers & Geosciences, 2013, 58: 126–136.
[5] 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Yunju Nie, Tao Li. Mapping and Interpreting of Subsidence in West Tianjin with High Spatiotemporal X-band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EEE conference), Shanghai, 2012.
[6] Bing Y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Hongguo Jia, Tao Li, Xiaowen Wang, Keren Dai, Deying Ma. Monitoring subsidence rates along road network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with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ry.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3, 21(04): 236–246.
[7] Bing Yu,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Keren Dai, Rui Zhang, Tao Li, Deying Ma, Xiaowen Wang. Short baseline TerraSAR-X PSI for monitoring ground subsidence of highways and railway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277–282.
[8] 于冰, 蔡锐, 张崇磊, 牛童, 黄雷, 王金日, 张椿雨. 中尼公路聂拉木至樟木段InSAR广域地灾隐患识别与特征分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7): 709–717.
[9] 于冰, 牛童, 蔡锐, 黄雷, 王金日, 张椿雨. 基于时序InSAR的辽河油田地表形变监测及油层参数多模型反演.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4, 44(9): 937–944, 950.
[10] 于冰, 胡云亮, 刘国祥, 罗小军, 胡金龙. 时序InSAR反演唐山市二维地表形变时间序列. 测绘科学, 2023, 48(6): 82–94, 230.
[11] 于冰, 王冰, 刘国祥, 张过, 胡云亮, 胡金龙. 融合DT和SDFPT的时序InSAR矿区形变监测与分析. 自然资源遥感, 2024, 36(01): 14–25.
[12] 于冰, 佘杰, 赵金洲, 张过, 周志伟. 克拉玛依油田SBAS-DInSAR长时序形变监测与分析.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22, 44(5): 23–34.
[13] 于冰, 吴滔, 赵金洲, 张过, 周志伟. 干涉点目标分析的大宛齐油田形变监测. 测绘科学, 2022, 47(5): 125–133.
[14] 于冰, 王杨, 马德英, 蒋荣乾, 张过, 周志伟. 基于干涉点目标分析方法的大光包滑坡形变监测.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21, 41(12): 1276–1281.
[15] 于冰, 何智勇, 谭青雪, 张过, 李广宇, 佘杰, 吴滔, 王杨. Sentinel-1A TS-DInSAR津冀核心经济区广域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23, 38(2): 454-464.
[16] 于冰, 谭青雪, 刘国祥, 刘福臻, 周志伟, 何智勇. 高分辨率TerraSAR-X时序差分干涉沉降监测及精度验证. 自然资源遥感, 2021, 33(4): 26–33.
[17] 于冰, 王继燕, 苏勇, 肖东升, 刘福臻. 基于像元转换的一种土地覆盖变化监测方法—以北京市区县为例. 国土资源遥感, 2018, 30(3): 60–67.
[18] 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Keren Dai, Rui Zhang, Qiang Chen, Zhilin Li. 3D Coseismic Deformations and Source Parameters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 (China) Inferred from DInSAR and Multiple-Aperture InSAR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4, 152: 174–189.
[19] 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Keren Dai, Rui Zhang, Deying Ma, Zhilin Li. An integrated method based on DInSAR, MAI and displacement gradient tensor for mapping the 3D coseismic deformation field related to the 2011 Tarlay earthquake (Myanmar).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5, 170: 388–404.
[20] Keren Dai, Zhenhong Li, Roberto Tomás, Guoxiang Liu, Bing Yu, Xiaowen Wang, Haiqin Cheng, Jiajun Chen, Julia Stockamp. Monitoring activity at the Daguangbao mega-landslide (China) using Sentinel-1 TOPS time series interferometry.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6, 186: 501–513.
[21] Jiaxin Cai, Xiaowen W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ctive Rock Glaciers Mapped from Geomorphic- and Kinematic-Based Approaches in Daxue Shan,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 Remote Sensing, 2021, 13(23): 4931. https://doi.org/10.3390/rs13234931.
[22] Jinlong Hu, Mingliang Luo, Leichao Bai, Jinliang Duan, Bing Yu. An Integrated Algorithm for Extracting Terrain Feature-Point Clusters Based on DEM Data. Remote Sensing, 2022, 14, 2776. https://doi.org/10.3390/rs14122776.
[23] Xiujun Dong, Tao Yin, Keren Dai, Saied Pirasteh, Guanchen Zhuo, Zhiyu Li, Bing Yu, Qiang Xu. Identifying Potential Landslides on Giant Niexia Slope (China) Based on Integrated Multi-Remote Sensing Technologies. Remote Sensing, 2022, 14, 6328. https://doi.org/10.3390/rs14246328.
[24] Rui Zhang, Guoxiang Liu, Bing Yu, Hongguo Jia.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time series analyzing. 2012 Second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arth Observation and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s (IEEE conference), Shanghai, 2012. (获优秀论文奖)
[25] Keren Dai, Guoxiang Liu, Bing Yu, Hongguo Jia, Deying Ma, Xiaowen Wang. Detecting subsidence along a high speed railway by ultrashort baseline TCP-InSAR with high resolution image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283–289.
[26] Deying Ma, Mahdi Motagh, Guoxiang Liu, Rui Zhang, Xiaowen Wang, Bo Zhang, Wei Xiang, Bing Yu. Thaw Settlement Monitoring and Active Layer Thickness Retrieval Using Time Series COSMO-SkyMed Imagery in Iqaluit Airport. Remote Sensing, 2022, 14(9): 2156; https://doi.org/10.3390/rs14092156.
[27] Keren Dai, Guoxiang Liu, Zhenhong Li, Tao Li, Bing Yu, Xiaowen Wang, Andrew Singleton. Extracting Vertical Displacement Rates in Shanghai (China) with Multi- Platform SAR Images. Remote Sensing, 2015, 7(8): 9542–9562.
[28] Guoxiang Liu, Rui Zhang, Tao Li, Bing Yu, Tao Li, Hongguo Jia, Yunju Nie. Extracting 3D ground deformation velocity field by multi-platform persistent scatterer SAR interferometry.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 2012, 55(08): 2598–2610.
[29]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Yunju Nie, Tao Li, Rui Zhang, Bing Yu, Zhilin Li. Detecting Subsidence in Coastal Areas by Ultrashort-Baseline TCPInSAR on the Time Series of High-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4, 52(04): 1911–1923.
[30] Rui Zhang, Guoxiang Liu, Tao Li, Lanxin Huang, Bing Yu, Qiang Chen, Zhilin Li. An Integrated Model for Extracting Surface Deformation Components by PS-InSAR Time Series.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 2014, 11(02): 544–548.
[31] 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Hongguo Jia, Rui Zhang, Bing Yu and Qingli Luo. A Hierarchical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the Spatial Density of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Remote Sensing, 2014, 6(04): 3349–3368.
[32] Rui Zhang, Guoxiang Liu, Zhilin Li, Guo Zhang, Hui Lin, Bing Yu, Xiaowen Wang.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of Persistent-Scatterer Network Construction and Time Series Estimation. Remote Sensing, 2015, 7(01): 211–228.
[33] Tao Li, Guoxiang Liu, Hui Lin, Rui Zhang, Hongguo Jia, Bing Yu. Detecting land subsidence near metro lines in the Baoshan district of Shanghai with multi-temporal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 22(03): 137–147.
[34]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Rui Zhang, Huixin Zhang, Hongliang Jia, Bing Yu, Mingzhi Sang. Exploration of Subsidence Estimation by Persistent Scatterer InSAR on Time Series of High Resolution TerraSAR-X Images.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 2011, 4(01): 159–170.
[35] Jie Chen, Jicang Wu, Lina Zhang, Junping Zou, Guoxiang Liu, Rui Zhang, Bing Yu. Deformation Trend Extraction Based on Multi-Temporal InSAR in Shanghai. Remote Sensing, 2013, 5: 1774–1786.
[36] Tao Li, Guoxiang Liu, Hongguo Jia, Hui Lin, Rui Zhang, Bing Yu, Qingli Luo. An improved multi-temporal InSAR method for increasing spatial resolution of surface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International Archives of the Photogrammetry, Remote Sensing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s, 2013, (XL-7/W2): 140–146.
[37] Hongliang Jia, Bing Yu, Rui Zhang, Mingzhi Sang. Land Subsidence Detection by PSInSAR Based on TerraSAR-X Images.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310-303, 2011: 641–645.
[38] Keren Dai, Guoxiang Liu, Zhenhong Li, Tao, Li, Bing Yu, Xiaowen Wang, Deying Ma. Extracting 3D deformations in Shanghai, China with multi-platform SAR images. Fringe2015.
[39] Yinghui Yang, Jyr-Ching Hu, Hsin Tung, Min-Chien Tsai, Qiang Chen, Qian Xu, Yijun Zhang, Jingjing Zhao, Guoxiang Liu, Junnan Xiong, Jiyan Wang, Bing Yu, Chunying Chiu, Zhe Su. Co-seismic and postseismic fault models of the 2018 Mw 6.4 Hualien earthquake occurred in the Junction of Collision and Subduction boundaries offshore eastern Taiwan. Remote Sensing, 2018, 10(9), 1–15.
[40] 杨崇, 于冰*, 沙永莲, 李诗娆, 胡云亮. 利用StaMPS技术监测石油开采引起的大梯度地面沉降. 测绘科学技术, 2019, 7(2): 74–82.
[41] 杨崇, 刘国祥, 于冰, 张波, 张瑞, 王晓文. 基于InSAR形变的辽河油田曙光采油厂储层参数反演, 国土资源遥感, 2020, 32(1): 209–215.
[42] 于冰,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使用TerraSAR-X PSInSAR测量城市地表沉降.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364–367. (获优秀论文奖)
[43] 于冰, 徐柱, 刘国祥. Google Earth支持下校园真实感三维建模方法及应用. 测绘工程. 2010, 19(01): 61–64.
[44] 刘国祥, 于冰, 张瑞, 贾洪果. CR-PS网络化雷达干涉及其应用于高铁沉降监测. 第十八届中国遥感大会论文集, 2012, 269–279. (获青年优秀论文奖)
[45] 桑明智, 刘国祥, 于冰, 张瑞. 利用最小二乘的雷达干涉PS相位解缠方法. 测绘科学, 2012, 37(03): 124–127.
[46] 贾洪果, 刘国祥, 于冰. 基于超短基线PSInSAR的道路网沉降监测. 测绘通报, 2012, (05): 24–28.
[47] 张瑞, 刘国祥, 于冰, 贾洪果. 基于ALOS PALSAR数据进行雷达差分干涉提取玉树地震同震地表形变场. 测绘科学, 2012, 37 (04): 13–16.
[48] 李广宇, 张瑞, 刘国祥, 于冰, 张波, 戴可人, 包佳文, 韦博文. Sentinel-1A TS-DInSAR京津冀地区沉降监测与分析. 遥感学报, 2018, 22(4): 633–646.
[49] 王晓文, 刘国祥, 张瑞, 于冰, 李涛. 联合多孔径雷达干涉与常规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提取三维形变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4, 34(04): 127–134.
[50] 刘国祥, 张瑞, 贾洪果, 于冰, 李涛, 李志林. 高时空分辨率PS-InSAR建模与解算及其应用于天津市沉降监测. 第一届全国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2011, 144–152. (获优秀论文奖)
[51] 张瑞, 刘国祥, 贾洪果, 于冰. 基于DInSAR雷达干涉测量的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分析. 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0, 404–408. (获优秀论文奖)
[52] 刘国祥, 张瑞, 于冰. 基于多级构网的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形变速率计算模型与方法. 中国地球物理学年会论文集, 2012, pp 672.
[53] 张波, 张瑞, 刘国祥, 刘巧, 蔡嘉伦, 于冰, 符茵, 李志林. 基于SAR影像的贡巴冰川末端冰湖年际变化监测及溃决规律分析.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1054-1064.
[54] 刘国祥, 张波, 张瑞, 蔡嘉伦, 符茵, 刘巧, 于冰, 李志林. 联合卫星SAR和地基SAR的海螺沟冰川动态变化及次生滑坡灾害监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 44(7): 980-995.
[55] 苏勇, 于冰, 游为, 肖东升, 王继燕, 秦毅坤. 基于重力卫星数据监测地表质量变化的三维点质量模型法. 地球物理学报, 2017, 60(1): 50–60.
[56]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张瑞, 李涛. 考虑干涉相位噪声的PSI组合及其沉降监测应用.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3, 48(03): 448–454.
[57]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改进的PS探测方法及其应用. 遥感学报, 2013, 17(03): 632–639.
[58]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张瑞, 李涛, 程朋根. PSI技术在上海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测绘通报, 2012, (12): 54–58.
[59]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高分辨率PSI上海市沉降探测及分析. 测绘科学, 2013, 38(03): 74–77.
[60]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基于PSI技术监测上海市2009~2010年区域地表沉降. 遥感信息, 2013, 28(02): 56–61.
[61] 聂运菊, 刘国祥, 石金峰, 于冰, 程朋根. PSI技术在地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测绘科学, 2013, 38(02): 80–83.
[62] 李婷, 徐柱, 卢彩霞, 于冰, 李木梓, 黄萌萌. 交通路况基态修正模型及其效率分析.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2, 14(06): 712–718.
[63] 张瑞, 刘国祥, 李涛, 于冰, 徐柱. 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X影像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检测. 铁道勘察, 2011, (04): 17–21.
[64] 邓琳, 刘国祥, 张瑞, 王晓文, 于冰, 唐嘉, 张亨. 多平台MC-SBAS长时序建模与形变提取方法. 测绘学报, 2016, 45(02): 213–223.
[65] 唐嘉, 刘国祥, 宋云帆, 陈巍, 于冰, 吴松波, 张瑞, 邓琳. PALSAR和ASAR PSI显著地表沉降探测与分析. 遥感学报, 2015, 19(06): 1019–1029.
[66] 师悦龄, 刘国祥, 汤伟尧, 张瑞, 于冰. 轨道误差对InSAR相位影响的BP神经网络去除法. 测绘科学, 2018, (04): 68–72.
[67] 苏勇, 于冰, 王继燕, 杨莹辉, 肖东升. GOCE卫星数据确定的全球稳态海面地形和海表地转流.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7, 32(4): 1483–1489.
[68] 苏勇, 范东明, 蒲星钢, 游为, 肖东升, 于冰. 联合GOCE卫星数据和GRACE法方程确定SWJTU-GOGR01S全球重力场模型.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8, 43(3): 457–463.
专利软著
[1] 于冰,马德英等. 一种适用于大梯度地表沉降监测的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已授权, 专利号:ZL201710019026.4.
[2] 于冰,何智勇等. 一种地表形变监测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已授权, 专利号:ZL202110566778.9.
[3] 于冰, 胡金龙等. 一种带约束的建筑物立面正射影像图提取方法.国家发明专利, 已授权, 专利号:ZL202110744244.0.
[4] 于冰, 胡金龙等. 一种基于点云数据的建筑物立面提取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已授权, 专利号: ZL202210659698.2.
[5] 于冰, 胡金龙等.一种基于建筑物立面点云的立面图生成方法. 国家发明专利, 已授权, 专利号: ZL202210659630.4.
[6] 于冰, 胡金龙. 一种街道立面图像自动采集装置. 实用新型专利, 已授权, 专利号:ZL202121504532.0.
[7] 于冰, 黄雷, 蔡锐, 牛童. 联合多类型散射体的时序InSAR形变监测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1643597.
[8] 于冰, 杨嘉葳, 王继燕, 谷延超. 雷达遥感地质灾害监测与隐患识别应用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0664515.
[9] 于冰, 王继燕, 杨嘉葳, 谷延超. 无人机影像精细化地物分类识别与变化检测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0664516.
[10] 黄雷, 于冰, 牛童, 蔡锐. 基于独立主成分分析的时序InSAR形变结果分析软件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1642967.
[11] 黄雷, 于冰, 牛童, 蔡锐. 时序InSAR干涉组合优化软件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1643182.
[12] 杨嘉葳, 于冰, 王继燕, 谷延超. 基于遥感技术的甲烷泄露探测应用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0666905.
[13] 王继燕, 于冰, 杨嘉葳, 谷延超. 植被碳循环过程监测模拟应用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0667607.
[14] 杨嘉葳, 王继燕, 于冰, 谷延超. 基于遥感技术的甲烷浓度定量反演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0666844.
[15] 王继燕, 杨嘉葳, 于冰, 谷延超. 植被固碳潜力遥感定量评估应用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登记号:2023SR0667730.
[16] 于冰, 胡金龙. 基于C#+IDL混合编程的遥感影像数据库系统V1.0. 软件著作权, 已授权, 授权号:2021SR0882512.
[17] 于冰, 胡金龙. 基于Python和Postgress的遥感系统V1.0. 已授权, 授权号:2021SR0882462.
[18] 于冰,胡金龙, 吴滔. 基于GBISI指数的不透水层提取系统V1.0. 已授权, 授权号:2021SR0486190.
[19] 于冰, 胡金龙. 基于IDL+C#混合编程的城市不透水层发展变化检测系统V1.0. 已授权, 授权号:2021SR0753193.
于冰, 胡金龙. 基于SVM的不透水层变化自动检测系统V1.0. 已授权, 授权号:2021SR0706651.
科研项目
自然科学类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多维时序InSAR油田地表形变监测及多源复构异质储层参数建模与反演(42471489),2025-2028,负责人。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卫星升降轨时序DInSAR的塔里木油田沉降监测及储层状态参数反演(41801399),2019-2021,负责人。
[3] 皇家永利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山地大型水电站上下游滑坡群InSAR长时序多维形变监测、预测及评估方法研究(2023NSFSC0265),2023-2024,负责人。
[4] 第6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我国西北典型特大油田InSAR沉降监测及储层参数反演(2019M653476),2019-2021,负责人。
[5] 皇家永利自然科学基金:星载多平台升降轨时序差分雷达干涉滑坡三维形变监测及预测(2018JY0138),2018-2021,负责人。
[6]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川南典型峡谷库岸滑坡风险InSAR多维监测与动态评估方法(SKLGP2023K019),2023-2025,负责人。
[7]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安全环保质量监督检测研究院委托科研课题:多源遥感监测与评价试验检验(CQZF-ajy-2023-FW-1616),2023-2024,负责人。
[8]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基于星载SAR干涉的克拉玛依油田时序二维形变监测及储层参数反演(18E01),2019-2020,负责人。
[9]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雷达干涉中电磁波的季节性失相干机理研究(OFSLRSS201714),2017-2018,负责人。
[10]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玛湖特大油田InSAR沉降监测及储层动力学参数反演(SKLGED2020-5-1-E),2020-2021,负责人。
[11]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多卫星平台MT-DInSAR克拉玛依油田沉降监测及储层地质力学参数动态反演(PLN201815),2019-2020,负责人。
[12] 天津市轨道交通导航定位及时空大数据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面向高速铁路沿线快速形变监测的时序InSAR关键技术研究(TKL2024B09),2024-2025,负责人。
[13] 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基于高分辨率时序差分雷达干涉的平原城市大梯度沉降监测与分析(DLLJ201712),2017-2018,负责人。
[14] 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Oilfield subsidence monitoring and reservoir parameters inversion based on ALOS-1/2 PALSAR-1/2 interferometry (ER2A2N083),2019-2021,负责人。
[15] 日本宇宙研究开发机构国际合作项目:Monitoring Large Gradient Land Subsidence and Infrastructure Deformations by L-band SAR Interferometry(0414001),2016-2019,负责人。
[16] 德国宇航中心国际合作项目:Staring SpotLight SAR interferometry for urban subsidence monitoring: comparison and validation with StripMap SAR interferometry (LAN2370),2014-2016,负责人。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卫星PS-DS InSAR的龙门山断裂带滑坡监测与反演(41474003),2015-2018,第4位。
[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融入大气改正的多波段PS-InSAR及其应用于近海平原沉降漏斗监测(41074005),2011-2013,第4位。
[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联合高分辨率雷达干涉和精密水准监测高速铁路沉降的研究(40774004),2008-2010,第3位。
[2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PS网络雷达干涉遥感技术及其在地表形变灾害监测中的应用研究(NCET-08-0822),2009-2011,第4位。
[21]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项目:PS-InSAR监测技术研究---区域地面沉降对(京沪)高速铁路工程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子课题(2008G031-5),2008-2010,第4位。
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与社科类
[1] 皇家永利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师生共创与专业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全过程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21-614),2021年01月–2023年12月,负责人。
[2] 西南石油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教研教改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驱动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2JG057),2022年11月–2024年10月,负责人。
[3] 2022年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与城市沉降监测应用(编号:2022JCJS022),2022年11月–2024年10月,负责人。
[4] 西南石油大学教学评估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项目,基于SPOC和PBL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编号:2018JXYJ-05),2018年09月–2019年08月,负责人。
[5] 西南石油大学2020年度社科专项,精测空间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项目设计与实践(编号:2020RW027),2020年09月–2021年09月,负责人。
[6] 皇家永利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面向行业变革,结合数字建造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2018年01月–2020年12月,第8位。
[7]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BIM技术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2019年03月–2021年12月,第7位。
[8] 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高等皇家永利改革研究校级重大项目,面向行业变革,结合数字建造的跨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探索与实践,2018年03月–2021年12月,第6位。
[9] 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高等皇家永利改革研究校级重点项目,新工科视角下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测绘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2018年03月–2021年12月,第8位。
[10] 西南石油大学教务处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SPOC和PBL组合的模块化教学模式研究—以《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为例,2018年10月–2020年07月,第4位。
研究领域及团队
研究领域:
测绘科学与技术领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理论与应用、多源遥感监测;
地质灾害监测领域:地表形变与地质灾害监测及风险评估、城市沉降与建构筑物形变监测与健康检测;
工程与能源安全监测领域:工矿及油气田地质灾害监测、油气田储层参数建模与健康评估、水利水电设施与新能源基础及专用设施监测及相关风险评估;
人工智能领域:AI-InSAR、AI-遥感监测与识别。
科研团队:
西南石油大学空天地一体化防灾应急与能源安全监测团队
西南石油大学测绘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西南石油大学空间测量与地球环境监测研究团队
荣誉奖励
荣誉称号:
[1] 皇家永利测绘地理信息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024年。
[2] 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测绘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24年。
[3] 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2023年。
[4] 西南石油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22年。
[5] 第六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021年。
[6] 第五届皇家永利“互联网+”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奖,2019年。
[7] 西南石油大学2019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2019年。
[8] “中海达杯”第二届(2016)皇家永利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2016年。
[9] 皇家永利高校第二十四届新任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优秀学员,2017年。
[10] 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度先进工作者,2017年。
[11] 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度先进工作者,2019年。
[12] 西南石油大学2019年度先进工作者,2020年。
[13] 西南石油大学2022年度先进工作者,2023年。
[14] 西南石油大学第十七期(2017-2018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
[15] 西南石油大学第二十二期(2022-2023年度)大学生课外开放实验重点项目优秀指导教师,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