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学院风采

【地科拾光】地科学子传承铁人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供稿:须薇晗 程鑫        编辑:文雪        审核:张勇        日期:2025年07月08日        浏览:

77日上午9点,“大庆·能源强国”暑期社会实践队乘坐大巴前往大庆钻井钻探二公司1205队生产作业现场。历经近四个小时车程,地科院实践队师生们怀揣着敬仰,终于踏入了这支功勋赫赫并被誉为“永不卷刃的尖刀”的钢铁之师。

集装箱里的滚烫史诗:歌声穿透时空的共鸣

步入别具匠心的“集装箱里的博物馆——1205队历史陈列展厅”,时光仿佛凝固又奔涌。锈迹斑斑的刹把、磨得发亮的铝盔、泛黄的立功喜报、定格了战天斗地瞬间的珍贵照片……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滚烫的记忆,无声诉说着以王进喜老队长为代表的铁人们“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钢铁誓言,以及那段“人拉肩扛运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的峥嵘岁月。讲解员深情讲述着“铁人”纵身跃入冰冷泥浆池用身体搅拌的震撼一幕,那不仅是应急的壮举,更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生动诠释。当参观临近尾声,全体工作人员肃立,齐声高唱1205钻井队队歌。那铿锵有力、饱含自豪的歌声,穿破集装箱的铁壁,激荡在每个人的胸腔。它仿佛跨越时空,与铁人当年震天的号子、与钻机的轰鸣产生了强烈的共振。那一刻,历史与现实交融,“三老四严”(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优良传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磅礴力量,令在场师生无不热泪盈眶,心潮澎湃。

钻井现场的对话:平凡坚守中的精神密码

随后的座谈会上,地科院师生与常年奋战在钻井平台的一线工人、技术骨干围坐一堂,展开了一场心贴心的交流。没有华丽的辞藻,工人们平静地谈起日复一日的巡检、应对突发故障的紧张、攻克技术难题的艰辛。然而,当谈及专业、谈及责任时,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无法忽视的光芒——那是源自精湛技艺的职业自信,更是对石油事业纯粹而深沉的热爱。

“确保每一口井安全、高效、优质地钻成,就是我们这代人对‘铁人精神’最实在的传承。”一位青年技术员的话语掷地有声。他们详细介绍了油田现场工作的真实状态:从精确解读地质数据、优化钻井参数,到应对复杂地层挑战、确保安全生产;从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到在基层一线磨砺成长、实现价值的清晰职业路径。

这些坦诚的分享,极大地消弭了校园与油田的认知隔阂,让地科学子对石油行业的艰辛与荣光、对扎根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份“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默默奉献,有了前所未有的具象而深刻的认知。工人们身上流露出的那份对事业的笃定、对责任的坚守、对岗位的自豪,如同无声的细雨,深深浸润了在座每一位学子的心田。

青春日志:在铁人足迹中找寻人生坐标

今天我们走进了1205钻井队,这支“钢铁钻井队”先后走出王进喜、李新民两代“铁人”。来当现场后 我们先走进了集装箱式的博物馆,切身实际学习三老四严的精神。参观临近尾声之际当工作人员齐唱队歌时,我深受震撼,那铿锵有力的合唱,不是表演,是发自内心的传承。那一刻,王进喜老队长的誓言仿佛就在耳边回响,铁人精神变得无比真实和有力。

参观结束后和一线工人们的交流最打动我。他们穿着工装,平静地谈论工作挑战,但眼里闪着真诚的职业自信和热爱。那句“打好每一口井就是传承”的话,朴实却有千钧重。他们让我明白,铁人精神就活在这些普通工人的日常坚守里。

这次拍摄,我不仅拍下了影像,更深刻感受到了精神的传承。1205队用他们的歌声和行动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赤诚。这份震撼和启发,将会影响我未来的选择。

须薇晗

今天历经三个半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走进了1205钻井队——这片流淌着“铁人”血脉的圣地。我们在钻井队参观,在他们的食堂用餐,在实地感受到了石油工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在1205钻井队的队史室中,讲解员带我们穿越时光:王进喜队长跳进泥浆池的身影、手拉肩扛的“人肉钻井机”、那句“宁肯少活二十年”的铮铮誓言……1205钻井队的队史在诉说着“钢铁钻井队”用生命践行使命的赤诚。

更让我珍惜的是与一线工程师交流的宝贵机会。作为在石油行业扎根的老前辈,他们在岩芯与数据间破解大地密码,将“铁人精神”化作今日科技兴油的智慧。作为地科人,我深刻领悟到:能源报国不仅需要实验室里的钻研,更需油田现场的淬炼。未来,我愿以铁人精神为炬——用地质锤叩问岩层,以赤子心守护油脉,把论文写在祖国最需要的能源战场上!

刘婕妤

今天一早,我们便一同启程前往1205钻井队。出发前,我就对这支队伍早有耳闻——铁人王进喜曾担任过这里的队长,那句“跳进泥浆池充当搅拌机”的英雄壮举,就发生在这支队伍的历史里。一路辗转颠簸,抵达现场时,眼前的景象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下午,我们参观了队史陈列区,见证了这支铁人队伍铁的纪律与时俱进。之后,我们作为地科院学生与队员有了更加深入与专业相关的交流,让我对未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回程时,夕阳正浓,井架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根深深扎在荒原上的钢针。望着渐行渐远的钻井队,我忽然读懂了所谓的“钢铁文化”:它从不是冰冷的机器与设备,而是一代代石油人把“为国找油”的信念,一点点淬进每一寸钻杆、每一滴原油里,让这片看似荒芜的土地,永远沸腾着滚烫的热血。今天的所见所闻,让“铁人精神”不再是书本里的文字。那些坚守与传承,那些平凡中的伟大,都在告诉我: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艰辛后,依然选择热爱与担当。

曾旭松

后记

此次深入1205钻井队的思政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现实的启迪。它让地科学子在铁人战斗过的地方,触摸到了精神传承的脉搏,也从当代石油工人身上汲取了皇家永利职业价值与人生选择的力量,激励着他们将能源报国的志向融入未来的地质人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