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科拾光】我院“三下乡” 社会实践答辩会圆满落幕 ——六支劲旅展风华,青春实践铸担当
9 月 15 日,秋日的明辨楼浸润着学术气息与青春热忱,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年度 “三下乡” 社会实践答辩会在 C202 教室圆满举行。作为学院实践育人的品牌活动,本次答辩会汇聚了经层层筛选的六支优秀实践队伍,他们带着跨越暑期的实践积淀登台竞技。2025 级大一新生怀揣憧憬到场观摩,近 200 个座位的会场座无虚席,笔尖划过笔记本的沙沙声与不时响起的掌声,尽显地科学子对实践育人的高度认同与热切期盼。
图1:三下乡答辩会现场
特等奖得主 “童心绘梦?地质行者” 暑期社会实践队,以 “地质科学 + 乡村教育” 的创新实践范式脱颖而出,成为全场焦点。这支由地质工程、资源勘查专业学生组成的队伍,历时 40 余天辗转川渝 5 个乡镇,不仅走进 12 所乡村小学开展地质科普课堂,更深入田间地头勘察地质地貌,最终形成 2 万余字的《乡村地质科普实践调研报告》。报告系统梳理川渝乡村地质科普现状与需求脉络,其中 “校地共建地质科普角”“乡土地质教材开发” 等举措,凭借详实的数据分析与可推广的操作方案,成功被当地教育局收录为乡村教育创新案例,为县域乡村教育与在地资源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 “地科方案”,真正实现学科价值与社会服务的深度共振。
图2:特等奖代表发言
一等奖队伍的实践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好好学习” 暑期社会实践队秉持 “勘探报国” 初心,扎根油田一线,在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四川南充气田等勘探现场,跟随一线工程师开展地层对比、岩心分析等工作,累计徒步勘察里程超 200 公里,完成 30 余份地质剖面测绘图,用青春足迹践行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誓言;“荧光筑梦,七彩假期” 暑期社会实践队则聚焦乡村儿童成长需求,在川北广元某留守儿童集中村,以校园文化宣讲、地质趣味实验、作业一对一辅导、非遗手工传承等 10 余种形式开展服务,累计服务时长超 300 小时,不仅开发 15 堂地质主题趣味课程,更为 50 余名儿童建立 “成长档案”,将知识暖流与青春陪伴精准送达基层。
图3:一等奖代表发言
二等奖队伍的实践足迹同样彰显着地科学子的责任担当。蒲公英儿童康复中心实践活动队连续一个月进驻康复机构,通过绘本共读、感统游戏、户外观察等方式开展 20 余场康复辅助活动,用耐心与专业守护特殊儿童成长;萤火微光志愿服务队深入成都周边社区,针对老年群体开展智能设备教学、健康检测、独居探访等服务,累计帮扶 80 余名老人,用暖心行动搭建 “银龄关爱桥”;红色先锋暑期社会实践队则沿川陕革命根据地足迹,走访 10 处红色旧址,通过史料考据、老兵访谈、情景短剧编排等形式,将 “强渡嘉陵江”“川陕苏区建政” 等革命故事搬上乡村舞台,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代代相传。
图4:二等奖代表发言
答辩会尾声,地科院团委副书记王晨晨老师走上讲台,以 “实践是青年最好的成长课” 为主题发表讲话,他的目光恳切地望向在场新生:“今天你们看到的每一份成果,都藏着地科学子凌晨整理数据的身影、顶着烈日踏勘的汗水、面对群众沟通的真诚。从新疆戈壁的地质锤声到乡村课堂的琅琅书声,从红色场馆的史料考据到社区服务的暖心细节,社会实践从来不是‘走过场’,而是让地质工程、资源勘查等专业的课本知识,转化为脚下泥土里的认知、群众笑容中的责任的生动课堂。”
针对 2025 级新生的成长之路,王晨晨老师特别强调:“地科院的育人传统,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懂专业、明初心。希望你们以‘归零心态’拥抱每一次实践机会,既要带着地质锤去勘探大地肌理,也要带着同理心去感知社会需求。期待明年此刻,你们能带着‘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实践成果站上这里,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奉献人民中绽放最亮的光彩。” 话音落下,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新生们眼中的憧憬愈发坚定。
图5:团委副书记王晨晨发言
这场答辩会既是年度实践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传承实践精神的育人阵地。学长学姐们在台上讲述的实践故事、展现的专业素养与担当精神,已化为一颗颗饱满的种子,在 2025 级新生心中深深扎根。待 2026 年盛夏来临,这些种子必将伴随新生们奔赴乡村学校的讲台、工矿企业的现场、红色故地的热土,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破土生长,成为见证新时代青年担当的参天大树,用实际行动呼应学校 “为国找油” 的初心使命,彰显地科院 “扎根大地、服务人民” 的育人底色。
(图/汤竣熙 文/朱宇晨 彭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