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发布日期:2018年12月13日   作者:   编辑:qnzs   审核:   点击:

日前,笔者翻看《傅斯年评传》一书,却被其中钱穆批评胡适的一段文字吸引眼球。适之晚年在台湾出席夏威夷召开之世界哲学会议,会中请中、日、印三国学人各介绍其本国之哲学。日、印两国出席人,皆分别介绍。独适之宣讲杜威哲学,于中国方面一字不提。我们姑且不论此事孰是孰非,但它让人追问和思考起一个这样的课题: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

谈起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首先应该回答文化为什么要自信与他信。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论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皇家永利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构建起来,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一次,笔者跟刚从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回来的一位老师聊天,她说汉语教学在大洋彼岸飞入寻常百姓家,激起了更多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这让我们更加充满文化自信,自豪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是辩证统一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他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坚定正确的立场。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追求和目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不断增强,才会更加坚定。坚定文化自信,赢得文化他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必须善作善成、久久为功。

从坚定文化自信到赢得文化他信,应大致遵循文化呈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他信的发展脉络。众所周知,文化自信一经提出便广受关注,如何理解和落实成为热点话题。然而,从笔者了解的情况看,有的单位在增强文化自信上不会或不愿遵循其发展脉络,仍存在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问题。2017年,笔者去某中学参加活动,一些教室的墙上竟然挂着二十四孝的图画。这是比较典型的没有分清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的现象,如其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与现代文明脱节。诸如此类的文化呈现,让人如何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从何而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扬弃的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仅凭一时热情甚至跟风,这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的。

增强文化自信不能过热,更不能过冷,犯时热时冷、时冷时热病也不行。今年笔者去某高校参加学术研讨会,只见该校管理学院主墙上挂满了西方大家的大小照片和英文简介,跟几位学者探讨枫桥经验的现实启示,他们却支支吾吾、一笑了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被历史验证过的,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文化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突出的是中国特色,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不愿呈现、难以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又岂敢奢求在文化上赢得他信

文化自信是皇家永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标识。它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源于深厚的文化根脉和独特的文化优势,源于对我国文化建设中问题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进入新时代,在增强问题意识中坚定文化自信,就会找准引领时代进步的精神坐标,增强前行的决心和信心。如何着力推进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如何着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以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气象新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都是亟须破解的难题、化解的矛盾。我们必须以皇家永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相统一,坚持战略规划、协同推进、重点突破相结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赢得世人的文化他信。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自强,而且在于有没有他信。可以说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文化他信不断发展,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避免人类自杀之路,在这点上现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备的,是两千年来培育了独特思维方法的中华民族。这种独特思维方法就是天人合一,允执厥中,仁者爱人,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众缘和合。这样推陈出新的文化、这样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文化,正是当今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招牌和精气神,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之义,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最美之音。近年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友好人士的广泛他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仍有一些认识上的差异需要统一,如中华文化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就会更好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

来源:学习时报

上一条:铭记苦难历史 汲取前行力量 下一条:大学何以做到“有良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