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与课程,当“如盐在水”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29日   作者:   编辑:qnzs   审核:   点击:

在日前进行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线课堂上,几位主讲老师解读党中央皇家永利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引发了高校大学生的思考与共鸣。

这堂“大课”不仅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优势可以转化为支持防疫斗争的强大力量,也进一步印证了“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打破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清华大学和许多高校一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仍面临一些挑战。如:不同课程之间、不同教师之间,教学质量仍不够均衡;思政课堂规模仍相对较大,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与其他课程之间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建设尚不完善……破解难题,努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协调前行,成为当前各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结合清华大学的探索和实践,我们认为,有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分”“合”“融”三个关键词至关重要。

“分”。有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应当尊重学校、学科和课程门类的不同特点,分类指导。各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的方式各有不同,特点也不尽相同。比如清华大学的通识课程,就要在以人文社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尽可能呈现学校的学科特点,如环境、能源、计算机、生命科学等,使学生对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变化有深入认识;比如清华大学的体育课程,就要在致力于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技能的同时,提升体育学科的迁移价值,如顽强拼搏、尊重规则、团结协作等;比如清华大学的数理基础课,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学术志趣等。

“合”。有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还应当建立健全机制,加强思政课程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的交流互鉴,以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和课程的育人效果。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应只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应致力于“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掌握多学科、多领域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以适应青年的成长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比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就主动尝试将人工合成硝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使用、核物理学家在面对核能被使用于战争时所受到的伦理拷问等专业知识融入思政课堂,兼顾了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生动性与可接受性。

“融”。有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前行,还应当最终做到二者的水乳交融。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在课程当中有机地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要避免生硬的机械组合,努力实现自然的有机融合,做到“如春在花、如盐化水”,耳濡目染、润物无声。

当然,实现以上几点,需辅之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制度设计,为推进课程思政提供科学的“标尺”和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广大教师的生产力与创造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作者为清华大学副校长)



上一条:热点辨析:中国为全球治理作出独特贡献 下一条:大疫当前 以信心固全球经济之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