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课程考核实施情况专项抽检总结报告
根据《皇家永利组织开展课程考核实施情况专项抽检工作的通知》(教务〔2021〕122号)和《皇家永利进一步强化本科课程考核评价的规定》(西南石大教〔2021〕27号)的有关要求,学院组织开展了2021年春季学期课程考核实施情况自查自纠工作,10月26日至11月1日各教研室内部自查,11月2日至11月5日学院专项检查小组抽检。总体而言,各门课程均有效完成考核,试卷批阅、成绩分析及材料归档情况良好,部分课程的考核较好地达到了“规定”相关方面的要求,部分课程的考核在“规定”达成度方面有待加强。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程思政与课程考核的融合方面
在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编写中,每个章节均设计了课程思政切入点;在授课过程中,我院教师都注重把课程思政元素渗透到语言、文学、文化的教学当中;在课程考核中,各课组也努力贯彻专业知识考核与思政教育考核同向同行的原则,力争多角度多方式将课程思政与课程考核有机融合。大部分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对学生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考察,个别课程考核中的思政教育考核体现在语言观、文化观等更细微之处。
以2021年春季学期大学英语课程组考核为例,《通用英语I-2》的翻译和写作部分、《通用英语I-4》的阅读理解和写作部分均涉及思政内容;《高级英语听说》的期末口语考试话题中融入了环保、价值观等思政元素考察;《学术英语》的结业论文题目含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西教育方式比较、人工智能应用等主题,与课程思政教育考核挂钩;《实用英语写作》第一套题的作文题目“做人应该诚实”、第二套题的作文题目“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体现了英语写作与思政教育的双考核目标;《中国文化概论(英文)》的结业论文要求学生必须以中国文化为主题如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美食、中国建筑、中国艺术、中国民俗等,用英语作为写作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2021春季学期,大学英语课程组8门课程(不含组班重修课程),6门课程考核(占比75%)直接将课程思政与考试内容融合,其余2门课程《美国文化概要》和《剑桥商务英语I》虽没有直接设计思政相关题目,但将课程思政体现在了对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和语言使用观上。
二、课程过程考核评价的执行方面
按照学校“狠抓课程过程考核评价”的要求,学院大力倡导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由传统的“结果性评价”转向“过程+结果评价”,重视过程考核,全面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过程表现、自主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性、阶段性的考察,也是对学生素质的一种综合评价。通过实施过程考核评价,既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信息以合理调整教学,又使学生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改进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
每门课程根据教学大纲都形成了严格的平时成绩评定指标体系,每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都有较为详细的平时成绩记录表。各门课程由于授课内容、授课方式以及教学目的不尽相同,所以在平时成绩的占比和构成上也存在差异。多数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比在40%,有个别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比在30%,也有个别课程的平时成绩占比达到了60%。老师们不仅将出勤、作业、测试、课堂表现纳入了课程过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而且部分课程组在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进程中还将慕课学习、学习通网课、FIF平台任务、U校园平台任务、WeLearn平台任务等完成情况也纳入了平时成绩考核中,要求学生每周或每两周完成相应指定任务并根据平台记录计分,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有的课程组还将学生参加英语词达人比赛、批改网百万同题写作大赛等设置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学习的质与效。
三、多样化课程考核模式的推进方面
各教研室、各课程组积极探索新的多样化课程考核模式,然而现有的课程考核模式仍然以闭卷笔试为主,结合课程特点有的课程组还采用了现场口语测试、开卷笔试、结业论文等考核模式。其他考核模式尚在摸索中,如写作类课程是否可以利用批改网等平台拓展机考模式、口语类课程是否可以利用FIF平台进行随机测试等还需进一步的硬件支持。对于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学院也在积极响应。根据新版教学大纲的课程考核设置,俄语专业2020级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期末考试首次采用了非标准答案考试模式,没有了试卷,而是以知识竞赛、模仿秀、小品情景剧的方式开展非标考试,考试的组织者、出题者、答题者和打分者也不再是老师而是学生,考试过程中老师只负责监督和指导,这种特别的考试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创造性,赢得了各方的一致肯定,《教育导报》2021年第9期特别报道了这场没有试卷的考试。前期《经贸俄语》课程已立项为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的课程,本学期《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和《俄罗斯社会与文化》都已申请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立项。
四、课程考核难度与深度的提升方面
学院主要组织开展语言类课程的考核,以考察学生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课程考核覆盖重点难点内容,能较好地将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融入其中,题目张弛有度,有的课程还加入了一些难度较大、视野较为宽广的题目,合理提升考核的难度与深度。考题设置包括主客观题型,综合型、应用型等主观题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独立思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客观题也不是单靠记忆就能简单回答的知识点,同样要求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词汇量、语法知识、听力技巧、阅读理解技巧、写作技巧等进行有效分析后才能获得正确答案,避免学生思维固话在考前临时背书。语言类考核内容灵活宽泛,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的题目内容常常会涉及到社会、历史、文化、经济、环境、健康、安全、法律等方面,因此语言类课程考核不仅在评价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而且也在检验学生的知识面和价值观。
五、课程考核改革的组织实施方面
课程组、教研室、教学办、教学院长形成课程考核管理联动机制,遵循考核的保密性、公平性、公正性原则,严格把控试题命制、试做评价、评分标准制定、试题审批、答卷批阅以及考试组织管理的整个流程,力争把各个环节的工作落实落细。课程组由课程负责人牵头针对课程考核召开专题研讨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改革途径,任课教师共同商讨并拟定考核方案;教研室主任、教学院长认真审核每一门课程的考核方案,并在教研活动中组织课程组之间交流课程考核改革的方式方法及成效,促进各课程组之间取长补短;学院高度重视课程考核改革,既鼓励各教研室、各课程组结合实际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同时又组织教学督导委专家团对考核实施情况进行抽检,给出中肯的意见,提出科学的建议,帮助课程组优化进一步的改革实施方案。
六、下一步的主要思路及改革措施
课程考核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总结、探索、创新课程考核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切实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程考核评价也要与之相适应,要持续性地、动态性地跟踪评价课程考核改革情况,而不能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情况来下定论,在课程考核改革期间主要可以从目标、模式、途径、方法、学生受益面、改革完成度等方面来综合衡量评价改革的阶段性成效。
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必须与课堂教学改革同步进行,如果没有课程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革新,那么考核模式改革最终只能是流于形式。基于《通用英语I-1》和《通用英语I-2》教改成果,目前两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成效也较为明显。以2021年春季学期《通用英语I-2》考核为例,其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包括慕课成绩(占总成绩5%)+FIF成绩(占总成绩10%)+U校园成绩(占总成绩22.5%)+课堂平时成绩(占总成绩22.5%),其行课期间每两周有一次课堂听力测试,其期末考试的综合型题目占比超过60%,其期末试题的翻译和写作部分均实现了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效果考核相结合的目标。学院拟将通用英语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推广应用到其他课程中,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类型的课程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课程具体情况分而治之,最终殊途同归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上一条: 外语院在2021年外语微课大赛中喜获佳绩,获奖教师分享微课设计心得 下一条:外国语学院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检查情况总结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