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疗护与生命尊严:探索新语类、观念与文化
10月15日,外国语学院有幸邀请到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高一虹教授,于思学楼B107举办了一场题为“新语类,新观念,新文化——我国安宁疗护新语类考察”的专题讲座。讲座由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吕旭英教授主持,学院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伊始,高一虹教授通过分享其亲身经历,生动地为大家勾勒出一幅幅既理性面对生死又充满温情的临终关怀图景。她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安宁疗护方式,陪伴母亲走过生命的最后旅程。这段经历不仅让她深刻领悟到了生命的尊严与死亡的平和,也激发了她致力于安宁疗护和生前预嘱相关公益事业及研究的热情。
讲座中,高教授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的“语类”概念出发,引出对“安宁疗护”这一新兴场域的探讨。该语类场涵盖了一系列关键性的语类参数,包括但不限于参与话语活动的社会角色、功能目标的设定、对安宁疗护实践的必要性评估、普适性考量,以及语言、文字、图像、音乐等多种交流方式及其所诉诸的感官体验。这些参数构成了安宁疗护话语分析的核心指标体系。
高教授以其安宁疗护志愿者经历为例,深入论述了生前预嘱与传统观念之间的显著差异,指出它代表了一种新的活动类型或语类。她特别强调,生前预嘱远非简单的法律文件,它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个人对生命终点选择的自主权以及对尊严的坚守。在阐述“安宁大查房”这一语类时,她详细解读了其独特性、结构框架以及其中涉及的博弈与协商过程。她指出,安宁大查房作为多学科团队协作的典范,彰显了医疗界对患者全方位关怀的坚定承诺。
此外,高教授还介绍了“家庭会议”和“生命回顾”这两种新兴语类。通过分析这些语类的参数、结构、推广方式等,生动展示了家庭成员在面对生命抉择时的分歧、博弈后的协商,以及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全过程。这些语类不仅促进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也深刻体现了对生命尊严的尊重。
讲座尾声,高一虹教授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话语实践的进步,“死亡”将逐渐不再是禁忌,而是可以公开、正式地讨论的话题。这一观点不仅挑战了传统文化观念,也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生命与死亡。互动环节,高教授耐心细致地回答了教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亦引发了大家对生死教育话题的思考。
死亡话语研究是“触摸灵魂”的研究,其成果不仅能引导人们深刻理解并珍惜生命的每一刻,包括如何以尊严的方式面对生命的终点,还能为濒危患者的家属及逝者亲友提供心灵上的慰藉与支持。此类研究是一项极具公益性质和社会价值的研究,旨在促进全社会对生命末期议题的理解和尊重。
本次讲座不仅是学术领域的一次深入探讨,更是一场文化的觉醒。它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对死亡的避讳态度,鼓励公众以更加开放和尊重的态度来讨论这一自然而必然的生命过程。通过这样的文化交流,我们有望构建一个更加文明、理性且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得到应有的尊严与安宁。
上一条:我院与鸿鹄高中举行人才合作培养洽谈会 下一条:学院成功举办“颂歌献祖国”第五届网络歌曲大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