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汇智强教研 春山筑境领新程 ——学院“春山计划·学术大讲堂”首期系列讲座圆满举办
2025年6月16日至18日,外国语学院“春山计划·学术大讲堂”首期系列讲座在思学楼C110隆重开讲。本次活动特邀澳门理工大学滕锋教授与香港恒生大学贝晓越教授联袂主讲,围绕文献研究、学术写作、人工智能应用等前沿议题展开六场专题报告,并设置圆桌研讨与专家一对一指导环节,为全院教师呈现了一场贯通方法论与实践维度的学术盛宴。
聚焦范式革新:从传统检索到智能协同
首日讲座中,滕锋教授以《文献的搜索、组织和写作方法:从图书馆到人工智能》为题,系统梳理文献研究的技术演进。通过对比传统手工检索与AI驱动的智能分析,滕教授深入解析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文献推荐、观点提取中的革命性作用,并强调“人机协同”中学术伦理的边界把控。贝晓越教授则从研究设计方法论切入,通过量化、质化及混合研究案例,为教师厘清问题构建、数据采集与伦理规范的核心逻辑。下午的SPSS实操培训中,贝教授以分步演示引导教师掌握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在内的核心统计分析方法,现场互动热烈。
直面技术浪潮:AI赋能与学术规范双轨并行
次日讲座在思学楼B106举行,讲座内容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研究转型。滕锋教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中,辩证分析AI提升写作效率与引发同质化的双重效应,提出“元认知培养+制度规范”的应对框架。贝晓越教授则从期刊主编视角,剖析论文撰写、选刊策略与审稿回复的“隐形规则”,助力教师突破SSCI发表瓶颈。
最后一场圆桌讨论聚焦三大核心议题:“研究选题与设计”、“期刊选择与投稿”以及“智能时代的教研转型”。贝教授针对一教师提出的“学生元认知与学习动机关系研究”选题,从方法论层面阐释了多元分析路径的设计策略,提出可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即通过量化数据揭示预测机制,结合质性分析解释调节效应,从而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滕教授则从技术哲学视角指出:“当代教师应当超越工具性使用,培育AI素养这一新型核心能力——既要善用智能技术提升研究效能,更需保持学术主体性,通过真实语料和扎实论证,构建人机协同的研究新范式。”
厚植发展根基:精准导航科研进阶
系列活动特设“专家面对面”个性化指导环节。6月18日上午,两位专家针对与会教师及研究生提交的研究计划、论文初稿与项目申报书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一对一指导。一参会教师反馈,专家指导深化了其对研究选题价值判断的理解,任何研究选题都具有潜在研究价值,真正决定研究质量的是能否提供具有解释效度的理论视角或分析范式。一名参与指导的研究生表示:“专家不仅精准指出了我文献综述的论证逻辑缺陷,更通过重构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框架,使我深刻认识到规范的数据可视化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研究论证逻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具有实质性帮助。”
作为学院“春山计划”师资培育品牌的重要一环,本期大讲堂以“前沿性、实用性、交互性”为特色,学院教师全员参与全过程。吕旭英院长在总结中强调:“学院将持续引进顶尖学术资源,推动教师从‘教学能手’向‘学者型教师’转型,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下一条:“春山计划?学术大讲堂”第1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