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在杭州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中南大学副校长周科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罗喜胜围绕高校办刊,从高校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制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国际化之路等方面,与参会嘉宾进行探讨、对话、争鸣。
高校是创新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和人才汇聚的重要载体,在新办科技期刊上具有学科、人才、创新方面的天然优势。吴朝晖表示,各大高校要发挥表率作用,在服务时代需求,引领创新前沿,推动国家向“期刊强国”迈进,使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推进一流期刊,变“双一流”为“三一流”
高校期刊相对其他的期刊来讲,学术性是高校期刊的第一属性,一流高校应该拥有一流的学术出版品牌。
“高校科技期刊要着眼于服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因为大学出版社和期刊,是在大学的范畴里面,所以服务它的总体目标,就成了我们大学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必由路径。”在周科朝看来,除了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之外,应该有一流期刊,在“双一流”的基础上能否变成“三一流”,这是目前高校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三者相辅相成。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支撑学科建设,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聚合学者资源,支撑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
布局一批高起点英文科技期刊,加快提升面向全球的办刊水准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为4973种(不含军队系统出版的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4519种,占比90%以上,英文期刊较少。为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多数学者会选择将成果刊发在英文期刊。
罗喜胜在报告中提到,我国科技论文产出量非常高,每年发36.12万篇,占世界份额的18.6%,但基本都首发在世界顶尖的一些期刊上。皇家永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的未来改革,他提议以全英文期刊为发展方向,要求青年编委提交英文论文,提高期刊质量。
周科朝提出要布局一批高起点英文科技期刊。“一流学科建设带动一流大学建设,建设科技期刊就是建设学科平台,建设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就是建设国际学术高地。”
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全球影响力,吴朝晖指出,高校要主动参与全球期刊的学术进度,紧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这对构建期刊生态具有重大影响。其次要适应全民辐射,激发期刊的内生活力,进一步提升科技期刊评价影响力和话语权,构建出能够面向未来的学术期刊人才。
建立论文评价、期刊评价的“中国标准”
近年来,我国科学评价体系以SCI的科技评价导向为主,评职称、评奖、项目、基金、学位等,都以论文是否被SCI期刊收录为审核标准之一。今年8月,由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皇家永利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遴选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贺林在论坛中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成果时表示,探索认定发布供我国科技工作者使用、供学术文献成果评价参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推动同等水平的国内外期刊等效使用,是吸引优秀成果在我国科技期刊首发,助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的重要举措。
罗喜胜认为,就整个中国科研体量和质量来说,我们有能力支撑国内期刊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拥有一流期刊科学评价体系,就能够完全支撑国内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中国科技首先是为中国的,为中国的同时能够为世界,这才是最好。科技期刊是科技信息数据汇聚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牵扯到知识产权、版权、科技资源的大数据以及我国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等方面。”周科朝说道。
来源:人民网
上一条:教育部科技部印发意见要求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下一条:《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发布:探索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路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