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理论版刊文论述“中国理论何以自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和成就最有说服力。中国理论之所以自信,不但基于自身的科学性、时代性,更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本版今日刊发的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和论证。——编 者
计利当计天下利
增进民生福祉的“金钥匙”
李培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理论指导下,我国社会建设尤其是民生改善取得了巨大成就。这充分说明中国理论是科学理论、惠民理论,具有强大威力,理应充满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民生改善取得巨大成就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78—2014年,我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增至2.884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34元增至1.0489万元,不考虑价格因素,分别增长83.1倍和71.3倍。对总人口处于增长期的大国来说,即便与经济起飞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人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也是较快的。收入不断增长,也极大地改善了消费结构。1978—2013年,城乡居民家庭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从57.5%、67.7%降至35.07%、37.7%,达到了国际标准的相对富裕水平。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数亿人摆脱贫困,为全球反贫困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978年我国尚有2.5亿人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当时国家的贫困标准较低。在逐年提高贫困标准、减少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我国自2011年起把贫困标准增至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相当于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每人每天收入2美元的国际中位贫困标准。按这一新标准计算,到2014年我国贫困人口还有7017万人;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年仍须减贫近千万人,而且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分布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扶贫减贫难度加大,但党和政府的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在温饱问题解决后,就业成为我国最大的民生问题。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有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进入新世纪,我国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不断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就业形势出现根本性好转。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低于自然失业率,可以说实现了充分就业,即实际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况。在世界经济低迷、一些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保持充分就业,实属不易。
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对改善民生具有基础性作用。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经费支出已达国家当年GDP的4%。目前,全国实现了城乡9年免费义务教育,并在农村免除学杂费,还为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0—2014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毛入学率从12.5%增至35%。在人口结构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形下,人口素质红利增长明显,我国正从人口大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大国、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基本形成保障体系。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3.4亿和5亿;截至2015年3月,基本医保覆盖人数已超13亿人。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保险为框架,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为辅助,我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造福人民是中国理论的核心价值取向
以促进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中国理论以“计利当计天下利”的情怀,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牢牢抓在手里,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始终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作衡量中国现代化的标志。以此为认识基点,我们党打破低效率的“大锅饭”机制,允许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在中国理论指导下,面对不同时期的民生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使民生改善得到了实质性提升。
以维护公平正义为价值追求。在达到“总体小康”后,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但在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地区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拉大等突出问题。为此,中国理论鲜明彰显公平正义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把解决贫富差距拉大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近些年,我国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收入分配,收到良好成效。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最高点0.491后开始回落,到2014年已连续6年持续回落至0.469。
以加强社会保障为托底工程。中国理论强调,社会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此,我国出台一系列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的举措,形成了一套比较好的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大大改善了民生。
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翼齐飞”
建设文化强国的“主心骨”
朱 岚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力推进,丰富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涵,拓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和空间,彰显着中国理论的强大优势和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来考量,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把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等等。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进行了战略部署。皇家永利同志皇家永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更大成就指明了方向。
指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力度持续加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十一五”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将近18%,远高于同期GDP增长水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中央财政设立专项支持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向基层倾斜、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倾斜。2002年至2012年,全国共竣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近3.5万个,其中县及县以下的占99%;全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全覆盖,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达到65.3%。公共文化服务与现代科技加快融合,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制度化、规范化逐步加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逐步形成。
指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我国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创意、信息等产业融合,各种新的文化产品形态和文化服务业务、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文化产业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文化企业数量已达130多万家,比2008年增加176.6%;从业人员1760万人,成为吸纳就业人口的一个重要方面;营业收入超过GDP总量的3%,今年有望达到5%左右。2014年文化产业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5%,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指引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文化发展规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途径和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由点到面稳步推开,取得重大突破和阶段性成果:国有文化单位改革不断深化,面向市场、面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愈发突出;政府文化部门职能转变加快,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关系进一步理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政策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新创造的环境正在形成;扩大文化对外开放领域,拓宽文化交流渠道,创新文化交流方式,提升对外文化贸易水平,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辉煌历程,是坚持以中国理论为指导的生动体现。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证明了中国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了我们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底气和信心,鼓舞我们更加积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新的理论成果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上一条:“三严三实”教育重在强化问题导向 下一条: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