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更应以“校友捐赠”论英雄
高考前填志愿的时节,也是各类大学排行榜争相出笼的时候。让人眼花缭乱的排行榜中,有的向考生炫耀“出了最多的政要”,有的显摆“培养了最多的千万富翁”,有的将“骄人的两院院士数”置于招生宣传最显要的位置。当然,免不了还有就业率、A级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数、培养出的名人、综合实力等。这些让大学引以为豪的表征,在我眼中都是浮云,我最看重的是“校友捐赠”这一评价参数。
虽然不能说“校友捐赠最多”的大学,就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起码可以说,这样的大学,肯定是对学生最好的、最以学生为中心、最让学生有归属感的大学。所以,当我看到南京大学校庆时,有一位校友向母校捐出3亿元建工学院时,我觉得,南大为110周年校庆做了那么多广告,远没有这个事实更有广告效应。也因此,当前年看到毕业于国内某高校、后到耶鲁读书的毕业生张磊,高调宣称向耶鲁捐赠888.8888万美元,称“耶鲁改变了我一生”,却没有捐给国内母校时,我觉得没什么比这件事更让国内这所学校引以为羞。
可惜的是,在我们主流的大学评价中,找不到“校友捐赠排行”这一项。从这个核心指标的缺失,也许能找到那些整天将“建设世界一流”放在嘴上的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有能力培养出有大手笔捐赠能力的优秀人才,并能够让他们对母校有感恩意识,更能吸引他们掏出真金白银回馈母校的大学,我们还用担心她的就业率、A级学科、院士数量、权威论文数吗?这样的大学,她的人文氛围、大学精神、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关怀、能够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难道会差吗?在这样的“捐赠之最”面前,“政要之最”和“富豪之最”之类,更是浮云了。大学最核心的目标是育人。所以,评价一所大学,不是看其拥有多少静态资源和社会资本,而是看她育人的结果。而“校友捐赠”是育人结果的最直观、最直接体现。
培养的政要最多,值得骄傲;向社会输送了无数千万富豪,值得自豪;可这些成绩,并不能与大学的好坏直接挂钩,其中更多是个人的努力和其他因素。而“校友捐赠”则是一个立体和全面的指标,展示着大学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校友毕业多年后愿意向母校捐赠,比捐多捐少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母校的情感。一个在学习时感受到母校关怀、并在创业时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人,即使他不是富人,出于感恩也会慷慨解囊。
正是从这个角度看,北师大那个一直为高房价当吹鼓手的董藩先生,是多么浅薄和无知。他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是: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他怎么好意思自恋地谈什么“没4000万身家别来见我”:你那些学生40岁后,不一定会记得你,不一定会愿意去看你——就算你身家4亿了,学生可能也不会理睬你。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享受到学生毕业多年后还记得并回来看你的荣耀。只有那些在学生学习时,真正关心过他们,以渊博的学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高尚的品质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以博大的胸怀关怀过学生的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记忆。一个老师如此,一所大学也是如此。
所以,对一所大学而言,政要富豪之类都是浮云,“建设世界一流”也只是口号。真正有育人情怀的大学,应时时有这样的忧虑和反思之心:自己培养的学生,许多年之后,他们还能记得母校吗?有没有能力培养出对母校有感恩之心并慷慨解囊的学生?
上一条:社会繁荣、互惠性增溢价值及其生成的基础 下一条:大学如何回答“钱学森之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