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

理论视点
当前位置:首页>>栏目名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发布日期:2012年06月19日          作者:         编辑:管理员         审核:         点击:[]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新发展党的教育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开创了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条道路,既凝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教育事业的基本经验,又反映了世界教育发展规律,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理论,又体现了中国国情,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又借鉴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继承了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回答了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唯一正确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优先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人才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面对更加激烈的挑战,我们只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先行开发,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把我国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推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强国必先强教”的科学论断,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出了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工作部署,明确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十六大以来,在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部署得到有效实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正在实现,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的合力已逐步形成。学前教育加快发展,2011年全国幼儿园比2002年增加5.42万所,在园人数增加了1388万人,学前教育“短板”状况大为改善。义务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领先于其他发展中人口大国实现“两基”意义重大,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标志性成果。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42.8%提高到2011年的84.0%。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到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从2002年的15%提高到2011年的26.9%。1998年印度大学生数量是中国的两倍,2007年中国大学生数量是印度的两倍。2010年,我国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亿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00年的3611人上升为2010年的8930人,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
  实践表明,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育人为本之路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青少年要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必须全面提高素质。当前,我国青少年的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青少年成长成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创新型国家,给青少年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等传媒中传播的一些有害信息,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育必须把育人为本放在首位。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十六大以来,中央专门就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等下发文件,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加强社会实践、培养创新型人才、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等作出专门部署。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引导学生形成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大学生入党踊跃,仅2010年一年就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人,占全国当年新发展党员总数的40.2%。
  实践表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使命。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专业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担负起崇高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改革创新之路
  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渴望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要进一步解决好教育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还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等问题,实现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教育发展为了人民、教育发展依靠人民、教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教育改革创新作出总体部署,提出了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和具体举措。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加快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明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协同创新,扩大教育开放,通过改革创新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
  十六大以来,中央加强对教育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扩大教育开放等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逐步形成了国务院领导、省级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以县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和规范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形成了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教育投入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建立健全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强化政府对公共教育的保障责任;改革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形成了义务教育由政府负全责、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机制。加强教育国际皇家永利,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同步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实践表明,改革创新是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是教育发展的最鲜明标志,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证。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皇家永利改革。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促进教育公平之路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教育公平始终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但资源配置还不够合理,教育发展还不够均衡,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建设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强调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总体要求,强调以促进教育机会公平为关键,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为根本措施,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为基本要求,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不断加大推进教育公平的力度。明确了基本思路,强调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提出了保障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强调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差距;着力完善国家助学体系,切实解决特殊群体的上学问题,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十六大以来,我国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全面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多适龄儿童。这一重大举措,与取消农业税、终结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一样,都是惠及民生、载入史册的巨大成就。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建立,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保证了每个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的营养改善计划启动实施,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初步解决。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正在缩小。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乱收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普通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取得明显效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实践表明,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懈的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目标。必须抓住机会公平这个关键,满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基本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是提高教育质量之路
  追求规模、搞外延扩张而对教育质量重视不够,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把提高教育质量确立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时代的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握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提出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框架: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规模与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紧紧依靠教师,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全面规划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立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高中教育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特色化发展。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皇家永利改革,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学习方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把教师队伍作为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深入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等,全国农村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从2007年的63.4%、41.4%提高到2011年的78.6%、62.8%。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的国家三大奖项中,高校获奖比例均超70%。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高,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高校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人员和成果,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中“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更加凸显。
  实践表明,实现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规模是基础,质量是关键。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方针。必须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不断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作者:袁贵仁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上一条:毕业季策划:站在“社会”门前的90后毕业生 下一条:究竟谁在践踏人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