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世杰:提高生态消费力的意义和途径
生态消费力,是指消费者消费生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在物质消费力、精神消费力、生态消费力三大消费力中,生态消费力独特而重要,并对其他两种消费力具有渗透作用。提高生态消费力,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促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相互辉映。提高生态消费力,需要在端正价值观念、发展生态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并培育生态文化景区等方面着力。
提高生态消费力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消费需要和精神文化消费需要,还包括生态消费需要。满足生态消费需要,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全面满足人的消费需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保护并培育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对培育和提高生态消费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因为只有生态消费力提高了,人的生态观念牢固树立了,才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满足人们更高的生态需要。而只有更高的生态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使人们享受生态之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我国古代先哲论述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对人的作用。例如,《礼记·礼运》中提出:“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以为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只有顺天应时方能实现文明昌盛。孔子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仁者寿。”在他眼中,善于享受生态文化之乐的人是“智者”、“仁者”,能够快乐长寿。
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生态消费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消费需要,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大多为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产业,发展生态产业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根据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因势利导,积极发展生态产业、绿色经济,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高层次的生态需要实际上是对生态平衡和生态美的需要。生态消费力有很大的渗透作用,生态消费力发展了,就能促进物质消费力、精神消费力的发展。三大消费力发展了,就能促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的发展。而节约环保的生态文化渗透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中,能够极大地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提高生态消费力,发展生态文化消费及其产业,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生态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与我国人民的健康发展直接相关,而且对满足世界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态需要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主要是由于受中华文化吸引,向往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和生态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提高生态消费力,弘扬生态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可以展示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成果,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促进三大文化协调发展。生态文化是真(生态规律)、善(生态伦理)、美(生态美)的统一,生态消费力是高层次的消费能力。提高生态消费力,培育生态文化并使之渗透到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领域,能够提高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层次和发展水平,形成三大文化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这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提高生态消费力
端正价值观念。有些人价值观念不端正,在生产经营中为了牟利不惜破坏生态环境。这种不良现象必须加以杜绝。应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皇家永利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应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觉保护和培育优美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生产、生态消费模式。
发展生态产业。壮大生态产业,生产更多的生态产品,是提高生态消费力的必然要求。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能够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有利于优化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并使这两个优化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共赢,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应实施“三绿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对绿色产品的生产、流通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发展绿色营销,建立全国性的绿色产品开发体系和营销网络,培育绿色市场,促进绿色消费。
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导致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比较严重,阻碍了人们生态消费需要的满足和生态消费力的提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等。贯彻落实这些精神,克服提高生态消费力的障碍,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建设生态文明。例如,加大绿化力度,鼓励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大力培育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生态庭院等;大力发展生态农村、生态农业,改善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保护和培育生态文化景区景点。保护和培育生态文化景区景点,对于提高生态消费力、扩大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的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生态文化异彩纷呈,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坚持加强保护与合理开发原则,积极建设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生态文化景区景点,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文化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上一条:改变主要靠投资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 下一条: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