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编辑:hgyzyw 审核: 发布:2018年03月24日 浏览:次 |
一、个人简介
王高凤,女,汉族,1963年2月出生,现任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辅导员。她从1994年开始担任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第21年来,共带21届学生52个班,累计培养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各民族学生2650余人。
二、工作情况
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担负着为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几所高校培养少数民族预科人才的任务。有来自全国各地56个民族的同学,学制不仅有一年还有两年制民考民的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学生,任务重,责任大。王高凤老师从2007年至今八年的时间,带了四届两年制新疆班,共计226名同学(其中维吾尔族学生151人,哈萨克族学生72人,柯尔克孜族学生3人)。王老师一直以平凡之心、慈母之心和责任之心关注着各族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王高凤老师的一天是从学生们的朗朗读书声中开始的。早晨,她总会早早的来到教室,查看同学们的早自习情况;然后回到办公室忙于整理学生资料并处理学生各种事宜而且她还承担着五个班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中午,有时她会来到清真食堂关心新疆籍同学用餐情况并和他们进行交流、谈心;晚上晚自习,她会组织同学们自主地学习并开展各种活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汉语及英语水平,同时她自己也在努力地学习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夜深了,在校园中还能看见王老师的身影,那是她在走访寝室并查看是否还有未归的学生。这是王高凤老师平凡的一天,这是王高凤老师不平凡的二十一年。
(一)润物无声,促民族团结交流交融
王高凤老师所带班级多为两年制“民考民”新疆班。以2007年为例,西南民族大学预科学院的在读人数为1759人,其中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616人,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中的新疆学生人数的比例位居首位,且每年都有不少于四个班的两年制新疆籍学生就读。两年制民考民新疆班的同学多来自南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生活较为贫困。学生多是使用自己的本民族语言(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参加高考,因此汉语基础水平较差。学生民族成分多,生活习俗差异较大也使得王高凤老师的辅导员工作任务重、责任大。
王老师所带新疆班上各民族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以勤奋刻苦的态度对待学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整个班集体学习氛围浓厚,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认可,被评为“2013年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王高凤老师坚持“用真心去感染学生,用真情去温暖学生,用魅力去吸引学生。”为了消除和学生们的隔阂,她认真了解、学习各少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并鼓励不同民族同学之间交流学习,增进相互了解和认识。每年的古尔邦节和少数民族周末舞会上,你总能看到王老师与各民族同学们一起载歌载舞,欢度佳节。为了打破语言沟通的障碍,王老师虚心向新疆籍的老师、同学们学习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反复练习,只为能在节日那天用同学们本民族的语言向他们诚挚的道一声节日祝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王高凤老师播撒的民族团结友爱的种子落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朵爱心之花。王高凤老师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和教育着学生们,换来各族学子之间亲密和谐交往的大爱之情。
(二)言传身教,助新疆学子成长成才
王高凤老师班上的新疆籍同学多是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参加高考。来到内地学习,他们除了要适应时差、生活习俗差异之外,还面临着语言沟通上的问题。汉语基础水平较差,是他们在内地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障碍。
王高凤老师在每年开学时都会亲自去迎接新同学,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学生自己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拿着报到手册,不知所措。王老师上前为他讲解报到流程,给他指路,可他也是一脸茫然。王老师只得帮他拎起行李,带他去报到。走到宿舍区时,王老师说:“这是你们的寝室。”同学又摇了摇头,王老师给她解释,他也不知所云。后来王老师说:“这是住宿的地方。”同学才恍然大悟说:“哦,我们叫‘宿舍’”。在这位同学略显生疏的汉语对话中,王老师了解到他是来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同学,初来内地,听不太懂普通话给他的入学报到造成了很多不便,而遇到这种尴尬情况的新疆同学还不止他一个。这件事后,王老师就决定要帮助班上的新疆籍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她利用早、晚自习的时间,鼓励他们用普通话给班上各族同学讲讲他们的身边事、家乡美,以此来锻炼和提高他们的汉语能力。她还在班上组织一帮一、一帮多的汉语学习互助小组,充分调动班上每一个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以学习汉语为契机,促进班上各民族同学之间的交流团结,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这位汉族妈妈以她的言传身教,帮助一批批新疆学子成长成才。2007级两年制新疆班的维吾尔族学生茹斯坦木已顺利从上海外国语大学毕业,他凭着标准的汉语、流利的英语和维吾尔语在上海闯下自己的一片天地。现又出国留学,继续攻读工商管理硕士。他说如果当时没有王老师积极鼓励他们学习汉语,提高英语水平,他不会有今天的成绩。2009级两年制新疆班的哈萨克族同学加尔肯已结束预科学业,顺利升入四川大学,他认为是预科两年王高凤老师帮助他们跨越语言的障碍,让他们与各民族的同学交往,才使得他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内地的大学生活中。也因此,他要像王老师帮助他一样,帮助其他新疆来的孩子们。在课余他不忘常回母校看看,给学弟学妹传授学习经验,关心他们的成长发展。
王高凤老师在工作之余也不忘总结反思,2010年她就新疆学生的管理经验,发表了《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预科两年制学生思想动态及其教育》的文章,对两年制新疆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分析。
(三)大爱无言,二十一载慈母温情
王高凤老师的学生们有这样一句话:家里有个妈妈,学校也有个妈妈。她是学生们的辅导员,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更是他们慈爱的母亲。对于两年制民考民的新疆籍同学,她总结了一套“从沟通情感入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德感人”的教育体系。每个新学期,王老师都会对班上同学的情况做一个细致的调查,对于家庭情况困难的同学,王老师积极与学院和学校沟通,帮助其解决经济上的负担。两年制新疆班的同学在奖助学金的申请方面也有特殊之处,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普遍家庭经济情况较困难,每年班上提交特困申请的人数占到班级总人数的98%。为了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帮助,使国家的助学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王高凤老师对于每个新疆籍同学的家庭情况,都会进行详细的了解和记录,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帮助其申请新疆助学金和困难补助。她评定奖助学金的方式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二十一年零投诉。
她班上的2007级维吾尔族学生小丽(化名)不慎摔倒,腕骨骨折。因家庭经济困难,无法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王老师为了小丽同学得到及时的治疗,在学校支持下,各方奔走,组织爱心捐款,在最短的时间内又筹措到手术费用,保证了手术顺利的进行。在小丽住院康复期间,王老师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般陪护在她身边,与主治医生联系,细心了解她的病情。小丽最终康复出院,第一个拥抱的就是她的“王妈妈”。
二十一载春风化雨,王高凤老师已经从第一届学生口中的“王姐”成了现在学生口中的“王妈”。王高凤老师的工作是平凡的,王高凤老师对于这份工作的坚持是不凡的。这样的工作坚持五年、十年也许容易,她却在爱生如子的辅导员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了二十一年。她为各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她将自己的青春都奉献给了她所爱的学生们,甘为人梯,而她还总是说自己为学生们做的不够多。年轻辅导员向“王妈”请教时,她总是谦逊地说“做一个辅导员,需要有心:有一颗甘于平淡的平凡心,有一颗勇于担当的责任心,有一颗无私奉献的真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