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编辑:学工部学工助理 审核: 发布:2018年10月19日 浏览:次 |
鲁娅珺,女,汉族,1996年12月生,中共党员,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2014级学生,成功保送研究生。三年学分绩点与综合测评均排名第一,获国家奖学金2次、第四届两岸四地大学生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一等奖、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第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国际经贸与商务专题大陆地区一等奖、2017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财会职业能力竞赛团体冠军、皇家永利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皇家永利优秀志愿者。
座右铭:对自己狠一点,离梦想近一点。
从踏进西南石油大学的那刻起,我就默默许下心愿:大学四年,一定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做一个执着的追梦人。和所有追梦的人一样,我跌倒过,迷茫过,痛哭过,但每一次的挫折之后,我都勇敢地站起来,拨开失败的云雾,奔向下一次的柳暗花明。我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成功的关键可能就在于不断的坚持,不停的探寻和一颗永不言败的心。
寻找爱好在学科竞赛中磨砺自己
带着刚进校时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我一直在尝试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可总觉得不知道哪里是前方,也不知道自己该去证明什么。我觉得有一丝迷茫。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被学姐看中,进入团队参加了一个学科竞赛。也正是这一次“偶然”,让我找到了努力奔跑的方向。
然而,毫无经验的自己需要撰写上万字的计划书,在模拟答辩中,面对老师的提问总是一头雾水,回答的毫无逻辑。“怎么办?就这样放弃吗?”我不断地问自己。
我没有被困难打到,经验不足,努力来凑。为了提高答辩能力,每次训练我都会录音,把老师、学姐的回答和讲解整理成文,对自己表述不清、回答不当的地方着重练习,即使对于语音语调等细节性问题我也会反复训练。就这样,我从断断续续的回答到流畅自信的交流,从毫无头绪的撰写答辩稿到字斟句酌的修改再到精心设计ppt,我从一名“新人”变成了“老手”。最终取得全国市场营销竞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成绩的取得给了我更多的自信,此后的我参加了多项学科竞赛,不断在学科竞赛中磨砺自己。
去年,我带领团队参加了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由于参赛项目是有关发电机的,涉及较多理工科知识,作为主答辩人的我,自主学习发电技术原理、仔细研读国家能源政策、认真思考产品商业模式。
然而,从校赛到省赛、再到最终的国赛,历时八个月,横跨两个学期,多方意见的否定、项目发展的瓶颈、团队意见的分歧、长期作战的疲软、考试与比赛的冲突……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接踵而至,我不止一次有过想要放弃的念头。
“不害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我在每一次想要放弃的关头都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带着这样简单又勇敢的执念,我不惧失败,坚定地走到了最后。最终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省赛金奖。
北京、上海、香港,我辗转于学科竞赛的竞技场,带着目标与规划、执念与信心,一路无惧风雨、披荆斩棘。
突破自我文科生跨界做科研
“文科生可以做科研吗?”“文科生的科研是怎样的呢?”
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大二那年,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开放性实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开题答辩就遭到了痛批。
“你们有做过前期调研吗?”“有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吗?”“选题范围合理吗?”面对专家的质疑,作为负责人的我哑口无言。我意识到科研这件事不容许一丁点浮躁,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那段时间,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申报书被老师无数次打回来,大到逻辑内容,小到标点空格,没有别的途径,就是一个字:改。我磨平浮躁,修炼耐心,理清思路,不断修改申报书。
努力就会有收获。我和队友通过了前期、中期和结题答辩的考验,发表了第一篇有自己署名的论文。这只是我做科研的起步。
“每个阶段要有不同的重点。我觉得你现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与研究能力,可以尝试做更为专业的科研项目。”专业课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就这样,我被推荐参与“皇家永利页岩气产业发展评价与模式研究”,并被分配到了较为关键章节的撰写。首次接触油气产业的课题:看不懂、没思路、不会做,我来到图书馆,走到从未接触过的“石油类”书籍摆放区,恶补大量油气知识。为了抢占图书馆有插孔的座位,每天早早去图书馆排队,冲向四楼的固定位置,一待就是一个月。
有时候耗在电脑前半天只能蹦出几行字,有时候写到情绪崩溃。此时我会把当天内容连同字数统计一起截图,发条仅对自己可见的说说,告诉自己要“撑住”。
大学四年,作为文科院系的学生,我自主学习跨专业、跨学科的文献资料,参与了“互联网+”视角下的石油天然气企业环境成本研究、川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影响及对策跟踪研究等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论文7篇。同时,我到凉山州等地调研,前往上海、香港等高校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积累,不断进步。
对自己狠一点,就离梦想近一点。我从零开始,秉着“不懂就问,不会就学”的态度,在无涯学海中书写着自己的一撇一捺,演绎着精彩的跨界科研之旅。
以文为伴 在责任担当中不断成长
生活让我相信一句话:一切的“阴差阳错”似乎是那么的“顺理成章”。与校园广播站的擦肩而过让我邂逅了西南石油大学官方微信,凭借自己的责任心和对文字的热爱,我一路从小编做到主编。
刚开始编辑微信时,由于没有清晰的思路与熟练的排版,我常常会对着电脑屏幕发呆很久。我从模仿做起,花大量时间去学习其他高校的优质微信,对类似题材的模板搭配与结构安排进行总结,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套路”。
我曾编辑的一篇微信,连续修改45次才推送,从标题到正文、从图片到标点力争尽善尽美。我坚信,审核是一篇微信推送前的重要环节,不能在没有耐心的时候认为“应该没有错”,而是时刻持怀疑态度,认为“肯定还有错”。
日常的编辑审核工作让我每天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突发的意外情况让时间被严重碎片化,我甚至连一次完整的电影都没有看过。一次,好不容易有了一段闲暇时间,我和朋友聚在一起玩桌游,突然接到电话说稿子有问题,我二话不说,冒着雨跑回寝室修改稿子。很多时候是气急败坏的,但是每次都做不到置之不理;很多时候嘴上说着要放弃,但又总是心口不一。
两年多的官微工作,占据了我大学生涯二分之一的回忆,那些抢点推送的“惊心动魄”,那些笑泪交织的复杂心路,那些人那些事,都驻扎我心底、教会我成长。
近四年来,我虽忙碌于学生工作,活跃在校内外的各项活动中,但凭借高效的执行力与专注的学习精神,始终保持着学分绩点与综合测评专业排名第一的好成绩,也因此荣获了两次国家奖学金等众多荣誉。
所有的梦想都从远方启程,翻山越岭、风尘仆仆而来,曾经的荣誉是成长最好的见证。一直在前行,永远在路上,“永远做一个执着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