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素质教育 >> 以文化人 >> 正文

以文化人

【传统文化】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艺文观察·让戏曲走进当下①)
2019-12-24 18:37 季国平 

                  


  核心阅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剧种的兴盛与濒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当下,国有剧团是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民间剧团还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保护传承稀有剧种要有选择性,对一些小剧种、濒危剧种,不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适当典藏。

  

  皇家永利文艺工作座谈会之后,国务院曾印发《皇家永利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指出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华戏曲剧种繁多,既有昆曲、京剧、豫剧、黄梅戏、评剧、越剧等流行区域广阔的剧种,也有只流行于某一地区的稀有剧种。1992年,原文化部曾举办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所谓“天下第一团”,就是一个剧种只有唯一一个专业剧团——名称很响亮,现实很残酷。3年前,我们曾对地方戏进行调研,发现现存348个剧种中,241个剧种拥有国有团体,而靠业余传承人自发传承的占1/3。可见,稀有剧种在当代的生存和发展,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戏曲传承着各地的风土人情、方言声腔、艺术审美。对于稀有剧种,如果不加以特别保护,消亡的不仅是一个剧团、一个剧种,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历史记忆,减损的是中华戏曲的多姿多彩和灿烂辉煌。

  新世纪以来,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颁布,各地对稀有剧种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也在加大,当年“天下第一团”所涉及的32个稀有剧种,大部分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曾被解散的院团经过资源整合也已恢复建制,开始探索各自的发展道路。具体措施包括:将稀有剧种列入保护清单,政府给予政策和经费等支持;建立传承人制,录音录像,保留前辈音像资料;充分尊重戏曲艺术口传心授的传承特点,以师带徒,培养学生;传承经典剧目,创作新剧目,等等。

  近年来,很多省份都在积极举办稀有剧种的系列展演和交流活动,如河南省举办了百种稀有剧种展演、戏曲稀有剧种贺新春互联网公益晚会。河南的31个稀有剧种,全部参加了展演,另外还有来自11个省市的其他稀有剧种加盟演出。3年前,我曾专程前往黄梅戏兴盛地安庆调研,当地也经常举办岳西高腔、望江龙腔、潜山弹腔、怀腔、曲子戏、文南词等稀有剧种的演出活动。更可贵的是一些农民剧团,农忙时务农事,农闲时演大戏,成为传承稀有剧种的重要力量。

  从去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在江苏昆山举办“百戏盛典”活动,用三年时间对现存348个剧种进行集中展演和观摩研讨。两年间,参演剧团很多是流行一隅、堪称“天下第一团”的稀有剧种。这是近年来稀有剧种最大规模的一次集中展演活动,对于推动戏曲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乡镇,唱戏是一种风俗。在当代,依然还有一些乡镇拥有相当多喜欢稀有剧种的热心观众。开发地方戏曲小镇,优化戏曲文化生态环境,正是昆山等很多地方在做的事情。

  当下,国有剧团是稀有剧种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各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探索有效传承发展地方戏的路子。典型的例子当数泉州的梨园戏。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曾静萍找准发展方向,把握住梨园戏剧种审美风范,创作了一批优秀剧目、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带动梨园戏唱响全国,还唱到了国外,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

  民间职业剧团在稀有剧种传承发展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中华戏曲形成于民间,流行于百姓,民间剧团就是伴随着戏曲的形成发展而生成壮大的。民营剧团一度逐渐消失,直到新时期才重新建立起来,而且在数量上已经大大超过了国有剧团。去年我们在福建莆田的一次调研中得知,当地民间剧团一年的演出收入已经高达数亿元。民间剧团再次壮大,并形成与国有剧团的竞争格局是非常重要的。民间剧团离生活和百姓更近,传承发展稀有剧种也更便捷。

  不过,目前民间剧团总体实力还不强,经费也有困难。各地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民间剧团的发展,充分发挥民间剧团“轻骑兵”“接地气”的优势。中国剧协去年专门成立了民间职业剧团工作委员会,就是为了推动民间剧团在繁荣戏曲艺术、传承地方剧种中发挥积极作用。好戏在民间,好角儿在基层。

  当然,保护传承稀有剧种要有选择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观看昆山“百戏盛典”,我有一种感受:剧种之间既是在相互学习,也是在相互竞争。总的来说,大剧种强于小剧种,专业剧团优于业余剧团,经典老戏比新戏好看。这些剧种不同的生存状况,正是观众选择的结果,遵循了“优胜劣汰”和与时俱进的演化规律。

  因此,我们应保护、传承和发展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种;而一些被汰选下来的小剧种、濒危剧种,不妨做好适当的典藏工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保存,立此存照。其独到成就,可以被其他剧种学习、借鉴、转化。世间万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发展规律。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诞生的元杂剧,到了明代已逐渐衰微,但杂剧艺术被后来的剧种学习、消化和借鉴,如昆曲中就融合了北曲声腔及大量经典剧目。

  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戏曲剧种的兴盛与濒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世上本没有京剧,徽、汉、昆的融合创新,创造了京剧这个剧种。剧种是动态传承的,不变是一时的。我们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稀有剧种传承,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制图: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9日 20 版)

图文原载于《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9日 20 版),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