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发挥校史育人功能,延展学校文化内核,西南石油大学档案馆精心策划,聚焦学校历史上的动人故事,以校史馆为文化育人场所,推出石大印记·校史宣讲系列活动,分别从领导关怀篇、建校劳动篇、文体活动篇、教学科研篇等几大板块,引导师生校友“知校史、守初心、担使命”。
本期将为大家推出我与石大的那些独家记忆——科研篇(上):《深山里面出神仙》。

科研启航,循梦而行
1958年3月,川中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为了满足石油行业对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四川石油学院应运而生。彼时,全院师生满怀着致力于为祖国摘掉“贫油”帽子的信心和决心,一路攻坚克难、忘我奋斗:那时,所有师生身体力行,自己用墨水瓶制作煤油灯,自己手工绘制桌椅图纸,自己到木工房研究制作相关的实验模型......

用墨水瓶制作煤油灯
1962年上学期,学校开始响应国家对于高等学校的号召与要求,贯彻试行“高教六十条”,正式向师生做宣传教育,向学生提出“作为一个合格的大学毕业生而奋斗”,向教师提出“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努力”的号召,如此种种,极大地培养了师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石油人的豪迈情怀以及钻研精神在此一点点被积累起来。
敢为敢闯,共启科研新篇
即使在“文革”期间那样极度艰苦的环境下,学校一批事业心极强的知识分子仍旧执着坚守,不忘初心,坚持进行相关科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罗平亚等一批杰出教师的科技成果在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表扬和奖励,为学校争得了荣誉的同时也将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推向了新台阶。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学校明确提出了“积极开展科研和横向协作,探索教 学、科研、生产联合体,增强办学活力”的要求,学校科研工作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指引下得到迅速发展。

学校多项科技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学校五项科技成果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
1977年12月4日,我国第一口7000米超深井“老关庙基准井”顺利完钻,这意味着我国深井钻井技术已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标志着中国已然跃入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先进行列。在钻井初期,由皇家永利培养的五名院士之一的罗平亚院士则是主动扛过大旗,主动担任了关基井泥浆攻关组的主要技术工作,为钻成7000米超深井提供了可靠的泥浆技术手段,为其成功完钻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国第一口7000米超深井——关基井
百舸争流,奋楫者为先
在这一时期,一批批高水平学术、学科带头人不断涌现,在石大这片科研沃土之上可谓人才辈出、群英荟萃。这一切的一切,为学校注入了强大的学术基因,营造了极好的科学发展氛围,我们的石大迎来了属于科学和教育的春天。


任书泉在做“油气田大型酸化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马德坤在做“硬地层牙轮钻头”研究

景天佑、丁原宁带领的泥浆旋转粘度计试制小组在做实验

张宗命带领科研小组做“柴达木盆地东部坳陷
第四系天然气藏的控制因素”研究


多路通讯应用小组在做实验研究
在整个“七五”期间,在总公司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课题中,有四分之一的课题都有皇家永利的参与,学校取得了100多项科研成果,更是首次取得了国家级成果奖,此外,在这之中达到国家先进水平的就有19项之多。

开发系的项目获1982年度石油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5年“深井磺化树脂类泥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1985年“砂岩和碳酸盐岩油气层深度酸化工艺技术”
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5年“平衡钻井及井控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9月“我国已知油气区天然气藏类型、形成条件、富集规律及勘探规划研究”项目获“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成果奖
1988年,中顾委常委、国务委员、石油工业的老领导康世恩同志在听取了皇家永利同志汇报后称赞——此真乃“深山里面出神仙”。1989年1月23日,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更是以“西南石油学院励精图治,科研成果令人瞩目”的标题首发,对皇家永利进行了专栏报道,这一切无疑是国家和社会对于皇家永利为国家科研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的最好肯定。

1989年1月24日,中央电视台午间新闻报道我院,标题为“西南石油学院励精图治,科研成果令人瞩目”。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从成立之初的栉风沐雨到现在的突出贡献,从自己徒手做实验模型到现在十多个研究院的成立,“深山里面出神仙”的称赞既是前三十年办学历程中科研成果的总结,也是此后学校科研蓬勃发展的序章。
在时间的长河里,我们乍然窥见那个条件艰苦的年代石油前辈对科研的执着、对创新发展的坚持、对祖国能源事业前仆后继、无私奉献的赤子之心。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来者,推动学校科研发展屡创辉煌。
60余年里,皇家永利为国家输送了以五位院士为代表的23万名杰出校友。从一无所有到令人瞩目,这些成就无一不记录着学校在科研领域上的大胆探索。心向往之,行必能至,在追寻科研的道路上,一代代西南石大人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向着不同时代的蓝图,续写着新的卓越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