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妈妈随时都可以通过‘涯悠’给我打电话了。我等这天,已经等了三年多了……”5月16日,在皇家永利凉山州西昌市举办的一场名为“未来”的发布会上,95后彝族大学生勒苦伍牛惹为来宾讲述了母亲给他打电话的故事。
发布会推介的产品是一款名为“涯悠”的专门针对彝语人群的手机应用软件,这款软件的开发者,正是西南石油大学2016级测绘专业的彝族学生勒苦伍牛惹和他的小伙伴们。
“初中毕业后,我从昭觉老家考上了西昌的高中。妈妈平时想要给我打电话,只能去村委会找人帮忙。智能手机对她而言,就像一块砖头,因为她不识汉字,不懂汉语。”勒苦伍牛惹说。
那时,勒苦伍牛惹就想,手机里要是有彝汉互译的软件就好了,可找遍了整个应用商店,他都没有发现具有彝汉互译功能的App。“与外界沟通不畅成了彝族同胞走出大凉山的拦路虎,也是我们彝族同胞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勒苦伍牛惹对此深有体会。
到了西南石油大学上学之后,老家的一些亲戚来成都看病、办事,总是要把勒苦伍牛惹叫上帮忙翻译。这种情况多了之后,勒苦伍牛惹决定自己设计一款具有彝汉互译功能的手机App。
2017年初,在勒苦伍牛惹组织下,一个由彝、汉族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正式成立。团队吸引了武汉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加入,成员有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
经过团队一年的努力,“涯悠”1.0版于2018年正式推出。可由于功能单一、语言库数据较少等原因,App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好评,这给了团队当头一棒。
“做出1.0版本,已经花了五六万元,可母亲依然不会打电话。”勒苦伍牛惹下定决心,“无论多难都要把语音交互功能这块最硬的骨头啃下来。”
2019年,技术团队开始开发“涯悠”2.0版。“升级后的‘涯悠’,让我和我母亲的联系从单向变成双向,她不用再苦等我每周的定时电话,而是在每一个想我的时刻,只要按着彝语语音助手就可以随时随地接通电话。”勒苦伍牛惹说,这个功能可以为彝族同胞解决因语言不通而带来的不便。
“现在母亲只需要用彝语对着‘涯悠’说给我打电话,电话立马就能拨出去了。”勒苦伍牛惹说,“涯悠”可以看作彝语版“小爱同学”,人们用彝语提问,然后它就会智能地给出回答。
改变还不止这些。团队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涯悠”功能丰富化,提供彝族音乐在线服务,以此增强用户黏性。“能歌善舞是彝族人的特点,彝族音乐一直是彝族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我们离不开音乐。”
“我们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专家顾问团,他们中有在彝语翻译领域兢兢业业十几年的语言顾问专家,也有在彝族音乐道路上一直努力奔跑的彝族音乐人,如发布多张专辑的彝人传奇组合等。”团队主要成员米色阿昌介绍说。
测试版2.0上线一个月的注册用户量便达到两万。目前,“涯悠”已签约1500多位彝族音乐人、视频创作者、民间艺术家与非遗传承人,为他们提供创作空间和平台,共有45万注册用户,拥有5000余件独家音乐作品,1.3万余件优秀民族文化作品,建起了全网最全最集中的彝族音乐曲库。
在学校双创中心的帮助和支持下,由勒苦伍牛惹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正式成立,并入驻成都新都区创业园区。
公司聘用了10多名专职软件工程师,进行网页设计、手机App功能的开发和完善。项目也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金奖、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大赛三等奖、2019四川电子商务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在疫情期间,我们把与疫情相关的视频翻译成彝文视频,在‘涯悠’上播放量超过100万次,传播防控知识,提高彝族同胞防控意识。”勒苦伍牛惹介绍说,团队还在大凉山建立了3家“涯悠”商城实体店,优先雇用彝族贫困户,带动贫困户就业15人。
“涯悠”,在彝语中是土豆的意思。“土豆是我们彝族群众的主食,我是吃土豆长大的,所以我想把‘涯悠’做成我们彝族精神生活的必需品。”勒苦伍牛惹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涯悠’能成为彝人的火塘,让彝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拓宽彝族同胞脱贫致富的道路。”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8日 08版 记者李晓东 通讯员 曹正)
报道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20-05/18/nw.D110000gmrb_20200518_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