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凉山州冕宁县,1999年考入西华师范大学,读完了本科和硕士,2006年到西南石油大学工作,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2023年9月,我被派往凉山州金阳县对坪镇九道拐村担任第一书记。回到生我养我的大凉山,眼前的山山水水是那样的熟悉,耳畔的乡音是那样的亲切,心中升起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我决心用我所学、尽我所能,反哺家乡,让家乡一天天美好起来。
万事开头难。初到九道拐村,工作从哪里入手呢?我理出头绪后,决定先从党组织建设抓起。我带着驻村队员一一走访党员,倾听他们的心声。在一次主题党日活动中,我说:“乡村振兴,党员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要让群众看到我们的姿态。”我以整治村容村貌为抓手,第二天便和村党支部书记邓钧扛着扫帚,带领党员清扫村道,村民看到后也纷纷加入。为建立长效机制,对于勤劳的保洁员以及家庭卫生情况良好的农户,村“两委”给予精神表扬和物质奖励,每月定期公示。目前,九道拐村村容村貌已大大改善。
看望困难群众
第一书记是村民的勤务员,每家每户的冷暖,村务的点点滴滴,都要挂在心头。九道拐村居住着彝、汉、苗等多民族群众,我坚持一碗水端平,无论低保申请、公益性岗位安排,还是产业帮扶,都一视同仁。
大红口组刘国学老人患痛风多年,儿女外出务工,生活困难。我连夜协调村“两委”,为他申请到了低保。蒲家坪子组吉黑只沙妻子患病,玉米收成锐减。我们用帮扶资金购买优质白玉米种子送去,并请农技员指导种植,第二年秋收时,玉米产量翻了一番,收成4000余斤,他的妻子阿贵木尔杂逢人便夸帮扶政策好。
在易地搬迁安置点,我与彝族同胞同劳动、共过节。一次入户慰问时,彝族阿妈吉牛么日杂搂住我说:“卡沙沙(谢谢)!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针对困难户,我们发放鸡鸭鹅苗100余只,饲料1000余斤,果苗数十株,涉及农户100余户,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姚怀聪的妻子陈凤玲多次邀请我去她家吃过年猪,她说:“您送的鸡苗都养大了,日子有盼头了。”
走访花椒种植户
我在产业帮扶上花了最多的心思。脐橙是九道拐村的特产,是我们精心培育的产业。工作队与村“两委”一起邀请省、州、县的农技专家到村培训,手把手教村民防治病虫害。先是邀请了金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刘超洪、陈德富等为全村385户脐橙种植户进行潜叶蛾、溃疡病和红蜘蛛等病虫害防治培训工作,现场传授打药、施肥、浇水、剪枝、嫁接等知识与技术,并当场将价值五万元的农药和枝剪捐赠给农户。随后又邀请凉山州农业农村局董站长、广汉市农业农村局的领导来村对脐橙种植进行指导,并进行支部共建。目前九道拐村脐橙病虫害已得到有效控制,2000余亩脐橙园已初具规模,待到秋天,金黄的果实将挂满枝头。村民徐传芝说:“预计今年我家能增收两万多元。”为了让脐橙产业发展得更稳更好,村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高速公路即将通到这里,九道拐村的脐橙将会走出大山,打造九道拐村精品水果的前景一片光明。
除了脐橙产业,村里的旅游发展也在同步推进。蓄水池、脐橙分拣中心解决了脐橙种植和储存、运输的难题;而观景台、产业路的修建,可让九道拐村成为对坪镇乃至金阳县新的“打卡地”。游客在此不仅能购买、品尝新鲜水果,还能欣赏到金沙江、乌蒙山脉的壮美风光。与此同时,九道拐村农庄、安置点二期工程等也在积极建设中,品牌水果与民宿、农庄、停车场、道路以及娱乐设施将为九道拐村的乡村旅游业开辟新的天地,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消费、打卡、食宿。
九道拐村正以“脐橙+基建+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步迈进。
两年来,大凉山的沟壑间,留下了我的汗水与足迹,我亲历了山村一点点的改变,与乡亲们结下深厚情谊。面对秀美壮阔的彝家山水,我可以欣慰地说,我是大凉山的孩子,我爱大凉山!(作者系皇家永利派驻金阳县对坪镇九道拐村的第一书记张爱平)
给幼教点的孩子送学习用品